摘要:非分之利,分毫不取,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清代光绪《海盐县志》记载了一位有姓无名、令人肃然起敬的老农葛叟。 康熙年间(16621722),海盐东城门外有个葛姓老农,全家靠种田度日,有时还替人帮短工。 一天,有个徽州商人雇葛老头摇船回徽州。这个徽商来海
非分之利,分毫不取,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清代光绪《海盐县志》记载了一位有姓无名、令人肃然起敬的老农葛叟。
康熙年间(1662—1722),海盐东城门外有个葛姓老农,全家靠种田度日,有时还替人帮短工。
一天,有个徽州商人雇葛老头摇船回徽州。这个徽商来海盐做生意发了财,准备把1000两银子带回老家。他担心这年头兵荒马乱,路上不安全,托葛老头把银子藏好。然后两人起程。
船摇出海盐后,开始一段路程平安无事,商人暗暗庆幸。经过嘉兴,却被一群散兵游勇截住。这伙人骂骂咧咧跳上船,蛮不讲理,命令葛老头立即掉过船头把他们送往苏州。商人上前评理,兵勇们你推我搡,三两下便把他身上的零碎银子搜摸一空,然后把他轰赶上岸。商人一个踉跄,差点被推下河淹死。葛老头见状,不敢多言,老老实实掉转船头。
船刚摇动,兵勇们就抽出刀顶住葛老头胸口喊道:“快快交出银子!”葛老头木讷地陪笑说:“老总莫开玩笑,一个穷摇船,哪来银子!不如把这几捆柴禾送老总换几文酒钱吧。”船舱中,只有一副锅灶和横七竖八几捆柴禾。再看葛老头,裹着破棉袄,确实不像有钱的样子。眼见砻糠里榨不出啥油来,兵勇们不再纠缠,只是催他快摇船。葛老头不敢懈怠。
船至苏州,兵勇们上岸,命葛老头等候。葛老头等兵勇们走远,立即掉转船头拼命往回摇。船至嘉兴已是清晨时分。
那商人一次次到河边张望。他料定葛老头此去凶多吉少,他的银子肯定全完了。想到毕生积蓄毁于一旦,商人痛不欲生。正在这时,忽见葛老头驾船回来,他抱着一丝希望,迎上前去。葛老头不慌不忙地掀开破棉袄,解下腰间布袋,双手捧上。啊,500两银子!商人破涕为笑,激动得连叫“皇天”:“天无绝人之路!总算保住一半!”
葛老头催促商人上船。到了徽州老家,商人备了丰盛酒席款待葛老头,千恩万谢。酒过三巡,葛老头立起身,对徽商说:“船中还有你买的几捆柴禾,我去搬来。”商人失声笑道:“这是什么话!您为我保全了大笔银子,别说几捆柴,就是几船柴,我也不要了!”葛老头不听,自顾自把柴禾搬进屋,慢慢解开,露出几个破布包。再解开,啊!又是500两银子!商人呆住了,原来他托葛老头保管的银子分毫没少!商人激动得热泪盈眶,颤声道:“我一生血汗,全靠您保全,怎么谢您才好呢。”当即拿出一大笔银子,一定要赠给葛老头“养老”。
葛老头呵呵一笑,缓缓道:“救人救到底,送人送到家。你信任我,托我管银子。我保全银子,就保全了我做人的信义。多给银子我不要,我只取应得的一份。”他扳着指头,计算了这几天摇船的工脚钱,取了一点点银子,没有多拿分文。然后穿上蓑衣,戴上斗笠,道声告辞,冒雨而别。 消息传开,时人皆赞叹葛老头千金面前不动心的可贵品德。海盐有个叫徐沧浮的读书人特地写了长篇叙事诗《义行诗》记叙此事。诗的最后,作者联系世风日下的社会现实,满怀激情地写道: 豺狼蒙衣冠,诗书出盗贼。 谁谓草野中,尚留圣贤脉? 沫泗戒无欺,邹峄讲良赤。 彼叟曾何知,千金介不惑。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