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洪范书店于1976年8月由痖弦、杨牧、叶步荣、沈燕士合资创办,是一家怀揣着文学理想,决意要为读者提供严肃而有逸趣的文学书籍的出版机构。叶步荣是洪范书店实际的主持人兼总编辑,此书的出版虽是痖弦的提议,他却是
洪范书店于1976年8月由痖弦、杨牧、叶步荣、沈燕士合资创办,是一家怀揣着文学理想,决意要为读者提供严肃而有逸趣的文学书籍的出版机构。叶步荣是洪范书店实际的主持人兼总编辑,此书的出版虽是痖弦的提议,他却是具体的操办人。在木心前后,洪范书店先后推出过郑愁予、余光中、莫言、台静农、琦君、西西等作家的作品,在海峡两岸文学界均有不俗的反响。而能尊重作者意图,应该是洪范书店之所以能源源不断地推出重量级作者作品的一个主要原因。 木心的书“一定要自己设计封面”,固然是因为他是画家,有“美学上的洁癖”,更主要的是他对时下出版界“书的形象”不满。1987年春,即《散文一集》出版的第二年,木心在回答台湾《中国时报》编者问时,对此发表过尖锐的看法。他认为眼下的书“形式上很丑,反而不及三十年代的稚拙得有风味”,进而指出: 中国传统的书,极为雅致,十分讲究格调,在世界性的书的大观中,自成典范,说明祖先们全然精通此道。这个人文高度的标志已属畴昔光荣,像古代衣冠,美则美矣,不为现代生活所许可。西洋的印刷机和技术(包括纸张、制纸法)传来之后,局面别开,而奇怪的是:对于字体、版式、印刷、装帧,整本书的形象效果,竟会历一百年尚未融会贯通——不是小事,事情大在整个民族的文化教养、艺术常识上,出版界看不出自己的书的面貌是丑时,而据说读者(购买者)就是喜欢艳俗、小家子气那种样子(书的作者们也颇安于现状),供方摸到了求方的心理,推演为:愈艳俗愈小家子气,销路愈佳。那么,从旁再加推演,十年百年下去,不堪设想的局面是堪设想的。 在木心看来,“书的形象”不佳,根源在于“整个民族的文化教养、艺术常识上”,如要“改善改良书的形象,有待整个民族新的人文高度的出现”。而这其中,字体、版式、印刷、装帧等所构成的整本书的形象效果是其直接的体现,如能达到中西书装美学的“融会贯通”则是理想境界。这也正是他每出一本书都要自己动手,力求完美的根本原因。 洪范书店在翻印本书的同时,还加印了木心当年设计的另一种封面的版本以供读者购藏。该版封面设计相对更为简约,没有图案,只有竖排的电脑体书名和木心自己手写的作者名,或许正是因为没有达到木心融会贯通的书装美学理想,最终被弃而不用。 木心选入《散文一集》中的文章,顾名思义是清一色的散文体裁,包括序跋在内,共有二十四篇,均为其1983至1985年间创作的作品。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本书的序言有些特别,乃木心的精心之作。用木心的话说他是想要“创造一个记录:不像一般序,成一个独立的散文”,他评议道: 中国书序言,往往请人写。古书中不乏好序,很得体。新文化运动以来,以鲁迅的序最好,跋、后记,都好。但他不把这些作为文学作品看,还不完全自觉。“序”应该写成像一个蛋糕上的樱桃。 应该说这是很有见地的提法,特别是将实用性的序跋的写作提升到文学创作的自觉高度,使之也具有一定的文学创作水准。木心总能以其卓尔不群的见识使人折服。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当上世纪九十年代木心在纽约给学生讲解自己的文学创作时,特意挑选了这一篇序言来讲。临了,他还不忘自鸣得意一把,自觉“这篇序,可传”,就是拿去与唐宋八大家比,亦不惭愧。当2009年在大陆出版随笔集《即兴判断》时,他干脆将此序言加了《鱼和书》的标题,使之成为一篇独立的文章收录到书中。此书跋文亦大体如此,不按常理出牌,哪怕是依惯例要表达对众人的感谢,也以不脱离文气,使内容浑然一体作为其写作时的追求。但理想与现实总不尽如人意,至少对这篇跋文,木心事后还是很不满意的,认为是多余之作。 其他二十二篇文章,除了《试问美国人》和《咖啡弥撒》至今未见于大陆版著作外,其他二十篇均被拆散后重新编入到了新的集子中。这些作品,基本上涵盖了木心散文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比如广为人知的《哥伦比亚的倒影》《明天不散步了》《遗狂篇》和《恒河·莲花·姐妹》四篇是《联合文学》创刊号中“木心散文个展”的篇目,因其创作手法的多样性和内蕴的丰富性时常被人提起。再比如《童年随之而去》《竹秀》《林肯中心的鼓声》等写实性的篇章,因带有自传色彩,能于冷静和深邃中表达自己对过往生活的怅惘,常常牵动人心。 总的来说,作为木心的第一本正式出版的著作,《散文一集》开启了木心作品出版的先河。应该说这个起点是很高的,尽管他自己还略有遗憾,却是他晚年在文学道路上重新出发时迈出的坚实一步。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