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乌镇自古文化昌盛,自梁代昭明太子设读书馆至今,人文荟萃,风雅历千年而不衰。明代宣德年间的九老会开了乌镇文人结社的风气,其唱和之作称乌镇九老诗,曾拟定乌镇八景。一九二四年,乌镇耆老吴肖桐仿行宣德故事,也发起戍上九老会,作诗唱和,历年九年,被
乌镇自古文化昌盛,自梁代昭明太子设读书馆至今,人文荟萃,风雅历千年而不衰。明代宣德年间的“九老会”开了乌镇文人结社的风气,其唱和之作称“乌镇九老诗”,曾拟定“乌镇八景”。一九二四年,乌镇耆老吴肖桐仿行宣德故事,也发起戍上九老会,作诗唱和,历年九年,被传为佳话。 明宣德年间,会稽人漏瑜和凤阳人唐其谅流寓乌镇,邀请镇人赵义、吴焕、赵歧、孙孟吉、水宗达、壶敏、钱郁作文人之会,因九人俱已年过八十,其中赵义与吴焕已过九十,故称“九老会”。漏瑜字叔瑜,一字大美,号越南,建文初年曾官至河南道监督御史,“靖难之役”后,因得罪明成祖朱棣,不再出仕,居乌镇后流连林泉,终日以吟诗作画为乐。唐其谅曾任天长县丞,晚年来乌镇后亦以诗画为乐事。乌镇本地文人中赵义和赵歧是宋朝皇室后裔,分别是安定郡王和安康郡王的裔孙。壶敏,字中行,八岁能作诗,成文名后喜欢泛舟出游,自号浮澜先生,擅长绘事,尤喜作山水虫草,曾独资捐建乌镇镇南之建昌桥,俗称浮澜桥,今已改建,仍名浮澜桥。 “九老会”曾拟定“乌镇八景”,后世称“明八景”,即光明莲社、二塔凌云、芙蓉旧浦、车溪祖关、上智鼋潭、昭明书馆、绿野遗庄、双溪浸月。莲社为普静寺,为乌镇最早之佛寺之一,建于梁代。二塔指寿圣塔和白莲塔,寿圣塔在东栅翠波桥北首,建于宋庆历二年(1042),后屡毁屡建,最后一次是一九一九年,由乌镇首富徐冠南发起重修,历时四年而后成,耗银两万三千银元,徐冠南独捐其半,竣工后请文人徐期百等书写匾额七块,分别为一方雄镇、两水遥分、三光垂极、四大皆空、五妙境界、六朝遗胜、七宝庄严。白莲塔在十景塘北,建于宋崇宁年间,毁于清同治七年(1868)。去年,乌镇管委会按原样易地重建于西栅。芙蓉浦,宋朝诗人陈与义(字简斋)曾于此筑室读书,其室名“南轩”。上智鼋潭指乌将军庙前的池潭。绿野遗庄是指宋代沈侍郎的山庄百花庄。双溪即贯穿乌镇的两条大河车溪和澜溪。九老各有题八景的诗作 一九二四年,乌镇耆老吴肖桐仿行宣德间故事,也发起九老会,因乌镇古称乌戍,故称“戍上九老会”,参与者有顾润源(字润生)、杨圣荣、张锡康(字子珊)、潘振伦(字彝斋)、尹恭佑(字殿华)、吴维祥(字补生)、杨芳(字香臣)、朱乃荣(字鸿乔),当时吴肖桐七十六岁,年最高,被推举为首,次年曾摄影留念。九老会约定每年举行四次活动,分春夏秋冬,内容有游访胜迹,饮酒怡情,作诗唱和,共历时九年,举行了三十六次诗会,一九三二年停止活动,诗作曾汇编成集。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