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因喜欢昆曲加入嘉兴玉茗曲社,为了过戏瘾专门在新家院子里建了戏台,请嘉兴地方文化学者陆明老师来参观。陆老师看过之后感慨道,当年高家洋房的主人也喜欢昆曲,却没能去建一个戏台。有一次见到范笑我老师,他也专门对我提到高家洋房。喜欢收集老嘉兴历史
我因喜欢昆曲加入嘉兴玉茗曲社,为了过戏瘾专门在新家院子里建了戏台,请嘉兴地方文化学者陆明老师来参观。陆老师看过之后感慨道,当年高家洋房的主人也喜欢昆曲,却没能去建一个戏台。有一次见到范笑我老师,他也专门对我提到高家洋房。喜欢收集老嘉兴历史资料的庞艺影老师也给我提供了一些关于高家洋房的资料,于是我就对高家洋房产生了兴趣。 高家洋房位于嘉兴市区紫阳街159号,民国时由高仲兰所建,为嘉兴城内近代西式房屋最早最宏丽者。 第一次专程去参观高家洋房是我的古玩师父周荣先陪去的。去时是冬天,梧桐树叶都落尽了。为了看清全貌,师父还带我穿过马路,特地跑到路对面的民居楼,爬上三楼去拍照。高家洋房四面都有围墙,好像在哪里都找不到最佳拍摄角度。知道我对园林着迷,师父说在高家洋房周边就有两个园林旧址,现在一个成了银行,一个成了洗车场,甚是可惜! 庞老师提供给我一份由高家后人高之熊先生写的回忆文章《高公陞酱造坊史实》,对高家历史多有记载。我就希望能见一下高之熊老先生。2017年5月初夏的某天,庞老师辗转找到了高先生,于是,我、庞艺影、周荣先和玉茗曲社的许紫钰老师等一行五人,踏上了对高家洋房和南薰曲社的“回顾之旅”。 高家是嘉兴望族。高之熊手中有一本木刻版的高氏家谱《马泾高氏家谱》。这四册家谱是高之熊的祖父高叔荃请当时很有威望的绅商盛沅协助修订的。盛沅,字萍旨,人称恺华公,他是《闻湖盛氏家乘》的修编者。在家族人文气息中熏陶出来的盛沅,从举人到进士,做过翰林院庶吉士、山西夏县知县、江苏补用道员等官,经历丰富,见识不凡。原木刻版保存在高照老高家祠堂,解放初被毁。现在的四册原版家谱由高之熊保存到1957年,“文革”时被抄。1969年,高之熊又从上海建筑设计院档案馆中重新找回,一直保存至今。上面记载高家的第一世是桐乡祥符的佃农,迁嘉兴马泾港,从租田到置田百余亩,再到清康熙年间迁到新塍开酱造坊。酱造坊专门生产酱油、黄酒、白酒、腐乳、糟蛋等,当时不仅供应嘉兴本地市场,还远销上海等地。 ![]() 高之熊的曾祖父名为高宝辛,生有四男五女,他琴棋书画兼能,又喜昆曲和收藏古玩书画、金石。交友广阔,当时儿女与嘉兴陶善培(两广总督陶模之子)、许景澄,海盐徐永仪,平湖查耀乘,湖州张静江等名门望族联姻。高宝辛的太太病逝时,各家亲戚为了炫富送葬,可谓一掷千金,出殡的仪仗队最前面的已经出了嘉兴北门,后面的队伍还没有从徐家埭的高家出门,而沿新塍塘跪拜的乡民一律发肉票两斤。 高家在徐家埭的老宅占地四亩多(现为中百公司仓库和宿舍区,大概的位置在今觉海寺附近),在这花园老宅中,光账房就有总账房一人和分账房六人常年办公,里面亭台楼阁一应俱全。高之熊老先生还保留着一张他母亲抱着几个月大的他在老宅的合影照片。徐家埭老宅后来毁于日本人的战火。高家位于高家桥的祖坟则是四十八穴的大坟,高家的巨富可见一斑。旧时嘉兴南门杨柳湾的石帮岸由高家出资修造,传说此路一直通到南堰。 高家老祠堂在原高照乡高家桥(现在是粮库)。新祠堂在嘉兴南湖边原许家村的高家祠堂(即今南湖国际俱乐部的来燕堂),这座祠堂由高叔荃建造,高伯衡(高如源)督造。祠堂已有百年历史,为嘉兴至今还保存的为数不多的老祠堂。这么一处清代的老建筑,也是我们这次寻访的重点之一。祠堂保存得相当好,南面临河,有新修建的高大牌坊。高之熊说,祠堂以前三面临水,那时边上住的还都是许家村渔民。高宝辛喜欢昆曲,彼时常和人一起坐丝网船在南湖中唱昆曲。一日拍曲时,忽降大雨。高宝辛在船上小憩时得一梦,说这三面环水之地是难得的风水宝地,于是高家在这里修建了祠堂。祠堂请山西工匠做了三年,雕花特别用了凤头的图案。最里间的是祠堂,在祠堂外还修建了一个蒲石园,建有亭子,高家人和曲友经常在蒲石园中唱昆曲。如今,蒲石园早已不存,但周围环境依然清幽,点点湖石,幽幽碧水,绿树成荫,依然是唱昆曲的好地方。兴之所至,许紫钰老师更是高兴地唱上那么几句。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