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春秋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春秋 > INTRODUCE

旧时秀水闹元宵

2018-03-13 09:22 作者:欧福泰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新年的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俗称正月半,民间又称元宵上元节,它是和正月初一同样热闹喜庆的节日。那么,旧时的秀水县(明宣德五年,朝廷设秀水县建制,区域相当于如今的秀洲区,此建制延续至民国初年)在欢度元宵节时,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我查阅了清

  新年的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俗称“正月半”,民间又称“元宵”“上元节”,它是和正月初一同样热闹喜庆的节日。那么,旧时的秀水县(明宣德五年,朝廷设秀水县建制,区域相当于如今的秀洲区,此建制延续至民国初年)在欢度元宵节时,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我查阅了清代嘉兴学者项映薇的《古禾杂识》(后王补楼、吴受福续补)等一些史料,将旧时秀水民众闹元宵的情景略记一二,以飨读者。
  元宵节这天,农村会举行“烧田蚕”活动。嘉兴古时的生产主要是农耕,农事仪式是极重要的活动,所以每年的元宵节下午和傍晚,秀水县各乡镇农民都要“烧田蚕”。

  如何“烧田蚕”呢?明崇祯《嘉兴县志》是这样记载的:“乡人束刍木杪,扬以绯帛,高树田间,至夜鸣金鼓焚之,以祈年,曰烧田蚕。”烧田蚕,又称甩火把、放宵火、照田蚕、田柴之会。明清至民国,嘉兴北片的廉让乡、梅湖乡、尖墩角乡、长溪乡、双桥乡(以上均在现今的王江泾镇)、栖真乡(大致同现今的油车港镇)等地农民,将稻草扎成小把,点燃后高举火把在田岸上奔跑,或将火把甩上落下,口中高呼歌谣:“火把掼得高,三石六斗稳牢牢。火把掼到东,家里堆个大米囤;火把掼到南,国泰民安人心欢;火把掼到西,风调雨顺笑嘻嘻;火把掼到北,五谷丰登全家乐”等,然后将火把扔进田里。有些歌谣的语言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如王江泾、油车港一带,歌谣有“吾啊田里三石六,人家田里一蚌壳”“吾啊田里大稻,人家田里稗草”等,其意思都是祈求粮食丰收,但这些歌谣,也有希冀自家丰收、其他人家歉收的意思,反映出一些人头脑中自私的小农意识。

  关于秀水县的“烧田蚕”,还流传着一个民间传说。说的是隋炀帝当了皇帝后,十分任性,荒淫霸道,硬要将他父亲隋文帝的两个妃子占为己有。那两个妃子不愿屈从,但无力反抗,就向隋炀帝提了一个刁钻苛刻的难题:必须在正月十五这天夜里,要做到天地不分,也就是天上布满星星、地上也须满是星星,这样才可应允。这个题目也是够难的,为了满足父亲两个妃子刁钻的大难题,隋炀帝于是下了一道圣旨,要求城市闹花灯,农村甩火把、烧茅草,这样岂不是做到了“天上地上满是星星”了吗?这样一来,两个妃子无话可说,最终被隋炀帝所霸占。

  传说归传说,然而,举着火把“烧田蚕”的农民却发现了一个意外收获:凡是甩过火把而过火的田地,由于大火杀灭了越冬的害虫,次年的收成普遍都好。于是,每年正月十五傍晚“烧田蚕”的习俗也就传承了下来。

  元宵节晚上,自然是闹元宵的高潮。“上元灯市,十三日上灯,十七日收灯。杂彩扎缚鳌山,绣球、人物、楼台;灯有五色、明角、宫纱、剔墨、料丝”(清项映薇《古禾杂识》)。家家都吃汤团,谓之“吃灯圆”,并以春卷待客。吃完饭以后,人们就参与到闹元宵的行列中。秀水的“元宵迎灯”是闹元宵的主打内容,热闹异常。各式灯景“流苏摇曳,冰盏玲珑;登桥望之,恍如万点星攒也”(《古禾杂识》)。一些回家省亲的朝廷命官也坐着官轿,掀开轿帘,观看热闹的元宵灯会,但这往往使得百姓“拥塞难行,遗钿堕焉,不知其数”。而平民百姓逛灯会,看的则是“小家妯娌,联臂摩高”。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