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世纪四十年代,嘉兴余贤埭镇(现余新)周边,乡村豆腐作坊兴起,尤以镇市河南街罗翠娥创办的金大兴豆腐店规模最大,其他诸如郭文焕创办的郭万源豆腐店,楼志成创办的楼大昌豆腐店,何荫堂创办的何隆成豆腐店,金锦木创办的金源兴豆制品加工场等几家豆腐作
上世纪四十年代,嘉兴余贤埭镇(现余新)周边,乡村豆腐作坊兴起,尤以镇市河南街罗翠娥创办的金大兴豆腐店规模最大,其他诸如郭文焕创办的郭万源豆腐店,楼志成创办的楼大昌豆腐店,何荫堂创办的何隆成豆腐店,金锦木创办的金源兴豆制品加工场等几家豆腐作坊都非常有名。 当时,余贤埭豆制品业空前兴旺。余贤埭豆腐不仅销量大,且质量颇优。其特点是雪白如玉脂,细嫩不易碎,上口滑而不腻。在曹庄、凤桥、蚂桥周边集镇,余贤埭豆制品也十分受欢迎。 余贤埭豆制品品质好,原因就是精工细作。比如金大兴制作豆腐,早晨把黄豆洗净,放在大缸中浸泡,等到黄豆的豆衣裂开,才算恰到好处。此时将黄豆放进石磨,人工研磨。罗翠娥常站在磨盘边,不停地加料,循环往复。磨盘上放有一只大木桶,专门盛放流出来的生豆浆。当一桶豆浆盛满后,便换另一只空桶,直到一大缸黄豆磨完为止。豆浆磨完后,便是去渣。偌大的工场内放着一副木架子,上面布了一张很大的纱布网。罗翠娥用木勺将生豆浆一勺一勺地往纱布网上舀,雪白的浆水从网上流进下面的大桶里,剩下的便是豆渣。那时做豆腐及其他制品,需根据气候的不同而变换工艺。如遇夏天,须到晚上近十时才开始做,第二天早晨出售,如此才能保证新鲜。秋冬季节,则都是下午开始制作。那时做豆腐,都是用洁净的盐卤点浆,做豆干、油豆腐,则是用生石膏水点浆,这些都是技术活。 金大兴豆腐店的工人各有分工,有做豆腐的,有做豆干的,有做油豆腐的,有做素鸡的,各司其职。夏天的时候,一直要干到凌晨两点多钟。深秋和冬季则要好些,但至少也要干到晚上七八点钟,大家都十分辛苦。 1958年,国家开展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五家私营豆腐店划并到余新镇公私合营合作小组“水作类”,统一管理。时过境迁,这些老商号早已销声匿迹。而今,在城市化发展迅速的背景下,一些传统特产由于家庭作坊式的制作工艺和习俗,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而对已经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当年那道家乡的豆制菜品,仍会不时唤醒儿时的记忆。 |
- 上一篇:回忆嘉兴第十中学(下)
- 下一篇:嘉兴和朝鲜友好来往史事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