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城镇居民的粮食配给是有限额的,粮管所每季度为城镇居民发一次粮票和食用油票。当时是按劳动强度及所在单位的工种实行定量分配,从事一般工种的职工,每月按26斤粮食至28斤左右配给;特殊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每月有32斤配额。 1960年秋
上11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城镇居民的粮食配给是有限额的,粮管所每季度为城镇居民发一次粮票和食用油票。当时是按劳动强度及所在单位的工种实行定量分配,从事一般工种的职工,每月按26斤粮食至28斤左右配给;特殊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每月有32斤配额。 1960年秋,我母亲患上肺结核,我在北京工作的姐姐不放心,把母亲从王店接到了北京治疗。那时,刚上初中的我,承担了把母亲所属配额的“嘉兴县通用粮票”兑换成全国通用粮票的任务。初次兑换,我碰了壁。粮管所的同志态度蛮好,跟我讲了一番政策,说是凡在嘉兴县内使用的粮票,均不能在省内其他县市购买粮食及其粮食制品,需兑换成浙江省通用粮票;如出省,则必须兑换“全国通用粮票”。兑换时,要将粮票所属人的食用油票一并带上。如需兑换一个月的,应将二两半食用油票带上;如需兑换一个季度的,就必须带上七两半的油票。也就是说,凡兑换“全国通用粮票”,粮票和油票要一起绑定。我赶紧回家,取出我母亲上月发的一个季度的油票,连同一季度的粮票也全部带上,兑换成了“全国通用粮票”。之后,我赶紧去邮局,把粮票连同一纸简短的信,用挂号信寄给在北京某中学教书的姐姐。 我母亲在北京住了半年后,肺结核病症消失,她急着要回王店。无奈之下,我姐只好将她护送回王店。 1960年代初,由于国家遭遇三年“自然灾害”,物资匮乏,买什么物品都要凭票。除了“全国通用粮票”,还有诸如豆制品票、火油票、肥皂票、肉票、布票等等,什么都是按计划分配,干部、百姓一个样,谁也不能例外。有一次,我看到我们镇的镇委书记杨凤翔也挤在人堆里,凭票购买豆制品。那时虽然生活困难,物质上贫乏,但大家的心还是很舒坦的,因为国家有困难,干部、百姓哪能不分担一点呢? 那时,我正处在生长发育期,每月26斤的粮食定量是远远不够的,加上当时肉食制品限量供应,肚子里没有油水,每天的菜肴,早餐是腐乳过粥,中餐能吃上一点青菜就算不错了,每星期只能吃上一次肉。那时,即使有钱,也买不到想要的东西。 好在我姐姐她们省吃俭用,每季度会给家里寄来50斤“全国通用粮票”接济我们,总算缓解了我当时的吃饭问题。 当时,如果谁家拥有“全国通用粮票”,那是很让人羡慕的,何况在我们这个小镇上。每当我母亲从邮递员手中接过我姐姐寄来的挂号信,当着众人的面,撕开信封,取出50斤“全国通用粮票”时,一旁的街坊邻居都会投来羡慕的目光,然后夸赞我姐姐一阵。除了寄“全国通用粮票”,我姐还每月给我寄15元钱。我当时是住校生,中学时的生活费,都让我姐姐给包了。 现在条件好了,市场上什么都有,票证早就取消,成为了历史。回想起上个世纪的票证年代,我们更要珍惜现在的好时代,生在蜜中,要知甜知足啊!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