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春秋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春秋 > INTRODUCE

从“苏湖熟”至“湖广熟”

2019-10-16 14:14 作者:唐吟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东晋隋唐以来,嘉兴地区注重水利开发,圩堤塘遍布,利于稻谷种植,是著名的粮仓。唐李翰说:嘉禾在吴之壤最腴,故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嘉兴的丰歉直接左右着江淮流域的粮食。入宋,杭嘉湖地区仍是全国重要的产粮区,当时有苏湖熟,

  东晋隋唐以来,嘉兴地区注重水利开发,圩堤塘遍布,利于稻谷种植,是著名的粮仓。唐李翰说:“嘉禾在吴之壤最腴,故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嘉兴的丰歉直接左右着江淮流域的粮食。入宋,杭嘉湖地区仍是全国重要的产粮区,当时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讲法。

  这当然得益于嘉兴包括整个杭嘉湖地区优越的地理环境,加上历代重视兴修水利和资源利用开发,还有百姓的勤劳耕作。多种因素促使杭嘉湖地区粮食生产,居于全国领先地位,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粮仓”。但这个令人自豪的富饶的“天下粮仓”,进入明清,又成了全国的重赋区。这一方面当然是富裕地区为国家多挑点担子,另一方面明初对此地实行重赋政策。史载:“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于今观之,浙东西又居江南十九,……其科征之重,民力之竭可知也已。”(王圻《续文献通考》)

  明代这个地区人口剧增,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为摆脱重赋与人口的压力,发展蚕桑等经济作物势所必然。当时,因“蚕桑之利,厚于稼穑”,嘉兴、湖州地区大规模种桑养蚕,特别是崇德、桐乡两县为最,“以蚕代耕者什之七”,种桑养蚕在嘉兴地区成为普遍现象。由此带来一个大问题,就是种粮户大大减少。就嘉兴地区来说,本来是高产的粮作区,但因为种植经济作物远比粮食生产收益高,就变成缺粮区了。如崇德县(县治在今崇福镇)当时出现的情况是,一年缺粮四个月。而当时嘉兴地区的粮食都要从长江中游的“粮仓”湖广贩运过来。每年从荆楚徐淮等地通过长江淮河水系到太湖、运河直输嘉兴。当时,秀水县日需贩入粮食上千石,在新塍、王江泾,经营粮食贩卖成为仅次于丝绸的第二行业。米店米商比比皆是。明万历年间嘉善知县章士雅意识到缺粮的严重性,在干家窑镇设立粮仓以备荒。

  这个时候,那一句“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则改成了“湖广熟,天下足”,一字之差,影响深远。至少表明,在明代,杭嘉湖地区作为全国的“天下粮仓”地位已经改变,实际上粮食生产的重心已转移到湖广地区。同时,因为粮食流通市场的兴旺,也标志着杭嘉湖地区商品经济更加发达起来。一方面,大量的粮食从外面运进来,另一方面,本地的蚕丝织品,源源不断运出去。辑里丝、魏塘纱、濮院绸……农产品交换,促进了商品流通,推动了农业经营的集约化,就这样,江南在全国依然立于不败之地。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