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诗三百首》里出现的第一个嘉兴人,名叫丘为。 他曾是能与诗佛王维和风雪夜归人刘长卿相唱和的名家,但一千多年下来,现在留下的诗只有18首。在唐诗这条璀璨星河里,丘为不过是寂寂无名的一颗,即使是家乡人,对他的印象也不免有些淡漠。 不过倘若诗人有
《唐诗三百首》里出现的第一个嘉兴人,名叫丘为。 他曾是能与诗佛王维和“风雪夜归人”刘长卿相唱和的名家,但一千多年下来,现在留下的诗只有18首。在唐诗这条璀璨星河里,丘为不过是寂寂无名的一颗,即使是家乡人,对他的印象也不免有些淡漠。 不过倘若诗人有知,这样的寂寞,他想必也是习惯的。 丘为有一项很了不起的记录,相传,他是唐代享寿最高的一位诗人,诗话和史书讲到他,都不忘了补充一句“唐诗人唯应几近百岁”。 文学史上的盛唐,不过是从开元初年(713年)到大历元年(766年)的50多年,丘为出生于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卒于唐德宗贞元十三年(797)年,学诗在宫廷诗人沈佺期、宋之问名声大噪的初唐,穿越了整个盛唐的喧嚣繁华,落笔在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声名鹊起的中唐。这漫长的一生,丘为看过了上百次花开,也送走了数不清的花落。 同样一份天纵之才,有人浓墨重彩、生如夏花——写“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王勃,享年27岁;写“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的李贺,享年27岁;“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李商隐,也不过活了45岁;有人平和冲淡、细水长流——比如贺知章活了85岁,白居易活了74岁,刘长卿活了80岁。 活了96岁的丘为,在宁静致远上做到了极致,符合人们对君子之风的一切想象。 《唐诗解》说“丘为,苏人,未免染吴音,然亦清情不凡”,这是一边嫌弃他嘉兴口音重,一边赞许他清新淡雅。《载酒园诗话又编》夸他,夸出了一个成语成语:“读丘为、祖咏诗,如坐春风中,令人心旷神怡。其人与摩诘友,诗亦相近,且终卷和平淡荡,无叫号嘄噭之音。” 《唐诗三百首》里那首传世之作《寻西山隐者不遇》,就是春风一样的文字:“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全篇没有一字华丽亮眼,讲的是春夏时一件再平淡不过的事:专程去山顶茅屋拜访隐士。可惜主人不在,无缘相见,但是这一趟山中之旅欣赏了幽远的山水风光和恬淡的田园生活,同样获得了内心的平静,不虚此行。 辛苦走了三十里路,遇到也好,不遇也好;没有看见的隐士生活,打柴也好,钓鱼也好;山路崎岖难行,但一路上草色也好,松涛也好。这就是丘为的境界,同样是寻隐者不遇,跟他的淡泊豁达比起来,苦吟诗人贾岛的“松下问童子”都显得过于急促。 这样的心态,怎么可能不长寿? 《论语》有一段曼妙的文字:“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丘为长长的一生,活出了孔子和曾皙称颂的古之君子风采。 史书上说,丘为早年仕途也是坎坷的,考了好多次进士都没中,又回乡读了很多年书。这一段经历,他著名的朋友们全都有记录,丘为去赶考,刘长卿送他进京,说“潮归人不归,独向空塘立”;王维送他四处奔走,说“宛洛有风尘,君行多苦辛”;丘为考试没中,安然回乡,王维宽慰他“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 天宝二年,过了不惑之年的丘为终于考中了进士,随后的40多年仕途也还算得上波澜不惊,到了80多岁当上了太子右庶子。但无论得志不得志,丘为都是同样的古君子之风。 《唐才子传》记载了关于他的两件事:一是为侍奉继母非常孝顺,以至于感动了天地,家里厅堂的台阶上长出了珍贵的灵芝。当官多年,丘为把当官俸禄的一半都给了继母。老人高寿,丘为80岁辞官还乡,照顾她走完了最后一程。第二件事是丘为落第后县令特来拜会,已经是大名士丘为依然礼节恭谨周到。 最大的特点是长寿,这样的丘为了不起吗? “从心所欲不逾矩”进退有节一百年,是真的特别了不起啊。 从初唐走到中唐,丘为送走了一个盛世,送走了那些热热闹闹的才子和名将,甚至送走了王维,送走了刘长卿。晚年的丘为踽踽独行,可能是很寂寞的。但茫茫百年,天地之间,这位江南来的谦谦君子,始终有最温和的面目、最自在的姿态: 花开也好,花落也好;去者也好,来者也好;被记着也好,遗忘了,也好。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