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距今三百多年的明崇祯十五年(1642),春夏之交,嘉兴遭受了洪涝灾害,洪灾过后,县城内外突然暴发了大疫情。 这次疫病很猛,许多老百姓上午还好好的,下午就上吐下泻,严重脱水,连请郎中治病的工夫都赶不上,便突然死去。许多村庄十户有九户人都死绝,道路
距今三百多年的明崇祯十五年(1642),春夏之交,嘉兴遭受了洪涝灾害,洪灾过后,县城内外突然暴发了大疫情。 这次疫病很猛,许多老百姓上午还好好的,下午就上吐下泻,严重脱水,连请郎中治病的工夫都赶不上,便突然死去。许多村庄十户有九户人都死绝,道路上随处可见死在路边的老百姓。1997年版《嘉兴市志》引用古人的文字记录了当时情形:“十室九死,河淹,大饥,人相食,路殍相望。” 疫情之际,位于嘉兴县城东城墙下的大年堂药铺里,每天忙得不可开交。药铺里人满为患,大夫有的出急诊,有的坐堂为病人诊治开药方,几口大瓷缸中盛满了热腾腾的用生姜、大蒜、槟榔、白扁豆、茱萸等中药材煎熬出来药汤,几个伙计忙着将这些药汤免费分发给求药的百姓。这些伙计边用勺子将药汤舀进百姓碗钵中,边关切地喊:“瘟病结棍(嘉兴方言,指很厉害),大家当心!” 在瘟病接连几次流行时,大年堂药铺总是这样悬壶济世、救死扶伤,因此,这里的地名,后来被称为了“大年堂”。百姓以此感恩于曾在危难之际救过他们的禾城好中医、好药铺。 中医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在古代,传染病时有发生,中医大夫为此不断探索应对疫病之策。古代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有所谓“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之叙述,用中医学理论告诉人们,要多多运动,加以锻炼,护住自身体内的正气,保持健康体魄。如此,纵然瘟疫来临,也能抵挡。汉代名医张仲景以医治疫病患者的经验,写出了《伤寒杂病论》,此外,还有汉代便出现的《神农本草经》。 拆开“瘟”字,我们可以看到,“瘟”是“昷”和病字头的“疒”组合而成。原本表示温暖的“昷”字加上病字头,意即瘟病会出现高热的症状。而这个“疫”字中,“殳”本是古代兵器中的一种,它和病字头连在一起,一是指疫病侵蚀人的生命过程凶猛,二是指人和疫病的斗争也是一场凶险的战斗。由于古时疫情大多是从发高热的症状开始,因此瘟疫也被称为“温病”。 古代中医早就有应对疫情时要“隔离”的记载。《汉书·平帝纪》道:“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 嘉兴地处江南富庶地域,经济的高度发展,促进了中医的发展,使禾城传统中医药学源远流长。有关史料显示,从唐代开始,历朝历代,嘉兴中医名家辈出。这些中医名家,不仅医术高超,且多有医学专著传世。 中唐贤相、嘉兴人陆贽,为官清正,他颇为重视医学,将全国各地名医的许多验方积集起来,著成《陆氏集验方》。这些验方中,许多对伤寒、霍乱、天花等流行传染病很有疗效。 |
- 上一篇:蔡珅与《张船山先生年谱》
- 下一篇:朱彝尊:棹歌一唱三百年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