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在参加中高考并准备挑选心仪学校的莘莘学子,恐怕已少有人知道嘉兴市区曾有过一所中等师范学校了。 嘉兴师范创办于1956年,地点就在风光旖旎的现实验初中的范蠡湖畔。我作为这所学校的首届学生,到今年已毕业一甲子余。虽然已过去了六十多年,但历历往事仍
正在参加中高考并准备挑选心仪学校的莘莘学子,恐怕已少有人知道嘉兴市区曾有过一所中等师范学校了。 嘉兴师范创办于1956年,地点就在风光旖旎的现实验初中的范蠡湖畔。我作为这所学校的首届学生,到今年已毕业一甲子余。虽然已过去了六十多年,但历历往事仍始终萦绕在我的心间。 那年的8月31日,我兴匆匆地肩背被褥,手提装在网袋内的日用品步行几公里到达学校时,心里不由凉了半截。呈现在我眼前的还是一个瓦砾遍地,杂草丛生的大工地。已建成的只有东西两座教学楼和中间的办公楼。宿舍和饭堂等附属设施全是临时搭建的大草棚。 直至一年后,宿舍大楼、大礼堂、音乐室、校医院、运动场等才相继落成,成了当时嘉兴环境最好、设施最新、最全的中等学校。 我们这一届共有六个班约三百人,同学分别来自嘉兴、嘉善、桐乡、海宁、海盐、余杭六个县。不知何因,同学间年龄差距有点大,像我这样的保送生只有十五足岁不到,而有的同学却已年近弱冠。我们班的班长甚至已为人妻。 老师则从全嘉兴地区抽调,颇有名望者就有音乐老师侯家声(现上音教授侯小声之父)、文学老师王少明(文学家施蛰存同窗)、劳作老师陆菘安(已入载《嘉兴市志》“人物传记”)等。总体而言是音体美劳较高中强,而数理化则稍逊风骚,体现了师范特色。 机缘巧合,我成了嘉兴师范第一届01班的01号。这可使我吃足了苦头。开学后第一个月,老师因不认识大家,上课提问时眼光在点名册上一扫就叫到了我,几乎门门如此。文化课我尚可对答如流,而在我很不擅长的技能课上可谓出足了洋相。但好处是所有老师在班里首先认识的就是我这个小不点。 年龄上的差距并不影响同学关系的和谐,相反却能实现优势互补。校运动会和社会活动是大龄同学的天下,重活累活他们都抢着干,有时甚至还帮我们这些小弟弟洗衣服。记得有一次早锻炼跑真如塔,我因体力不支瘫倒在路旁呻吟不止,是几位大龄男同学把我背回学校校医院的。我们这些小弟弟则在各种学科竞赛中努力为班级争光。 当时的师范除了免收一切费用外,国家还发给每人每月10.5元的伙食费,这在当时已是很不错的待遇,因此天天有荤腥。这对于我这个贫寒子弟来说已是莫大的享受。菜肴放在一口大砂锅里,八个人一桌,由大家轮流分而食之。我们戏称其为“一品锅”。 周六晚上是大家最为盼望的盛大节日。大家相约外出闲逛,大多是到建国路去轧闹猛。间或也凑份子到“春华园”去品享独特的回族风味。在说说笑笑中,同学间的友谊日深。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