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到了1958年,平静的教育秩序便被打破了。高举三面红旗成了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因为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所以学校在蚂桥办了个农场,种植一种叫蕉藕的东西。各班级轮流去那里劳动。 那年
到了1958年,平静的教育秩序便被打破了。高举“三面红旗”成了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因为“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所以学校在蚂桥办了个农场,种植一种叫蕉藕的东西。各班级轮流去那里劳动。 那年的暑假还全校倾巢而出,开赴平湖白马参加“双抢”近一个月。下半年全国掀起了大炼钢铁的高潮,我校奉命在南大营(现沙龙宾馆一带)办起了炼焦厂……当时我们这些正朝气蓬勃的青年学生浑身是劲。说实话,学业是荒废了,但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才干倒也增长了不少。 1959年上半年,我们即将毕业,于是我们这一届同学从运动中撤了下来,转入实习。巧的是我被派遣的实习学校正好是我小学的母校中和街小学(现蒲华美术馆)。我的指导老师闻知我是校友归来,大为兴奋,悉心指点,使我终身受益匪浅。 终于到了毕业分配的时候,外县同学均回原籍,我们嘉兴县的同学除抽调一部份支援长兴和临安两个县外,剩下的50多人大多被分配到各人民公社。就此,我成了老油车港镇当时唯一具有中专学历的教书匠。 那年正是国家经济极度困难之时,待遇差、压力大,因此我们这届近三百位同学中后来竟有五十多人离开了教师队伍,自行另寻出路。当然有混得不错的,但也有一生一蹶不振的。 到了1962年,因各种原因,嘉兴师范被迫停办,从此嘉兴市本级再无师范。她前后的寿命仅为六年,真是可惜了。如果能办到现在,大概率已升格为师范学院,嘉兴也不必从外省市引进大批教师了。 嘉兴师范停办后,由嘉兴一中迁入,后来由实验初中接盘(有段时间迁入的是嘉兴三中)。又是巧得很,我家祖孙三代居然都在这片土地上求学。我是嘉兴师范,儿子是嘉兴一中,孙女是实验初中。用老油车港的俗语来说,叫做阿巧啦姆妈碰到了阿巧——巧碰巧。 我们这一届的同学后来大多成了各学校的领导,只有我虽在校学习成绩一流却成了梁山上的军师——吴用(无用),直到退休也从未当过一官半职。非不能也,乃不愿也。因为我自知我的秉性领导不了别人,只能自己领导自己。因此我的职业信条始终是“不求出人头地,但求满园桃李”。 嘉兴师范给了我知识,长了我才干,授予了我当教师的资格。它是我人生道路上极为重要的一个驿站。 从这个驿站出发,我登上了乡镇教育这个舞台,在长达四十二年的教学生涯中和同仁们一起培育了至少逾千的活跃在各条战线上的劳动者,其中也不乏为数不少的出类拔萃者。他们对我都极为尊重,现在仍有数百位学生与我这位老班主任保持着微信联系,不时来看望我的也络绎不绝。人生有此足矣!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