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兰台之名出自紫禁城 据1981年嘉兴市建设街道地名普查办公室编写的《地名录》中有关兰台药局的记载,兰台药局的前身,是建于明代的大年堂药铺。大年堂药铺焚于火灾后,乾隆初年,徐大椿行医至嘉兴,在嘉兴东门开设了
“兰台”之名出自紫禁城 据1981年嘉兴市建设街道地名普查办公室编写的《地名录》中有关兰台药局的记载,兰台药局的前身,是建于明代的大年堂药铺。大年堂药铺焚于火灾后,乾隆初年,徐大椿行医至嘉兴,在嘉兴东门开设了药铺。这家药铺的前身便是大年堂。 关于徐大椿在嘉兴一带行医之事,桐乡颜剑明先生写有《寓居濮院的两大名医》一文。文中所说的名医,一个便是徐大椿,另一人为清晚期的海宁人王孟英。 文中提到,乾隆初年,徐大椿曾至濮院行医,寓居北河下徐锡纯家。徐锡纯侄子徐荫阶仰慕徐大椿医名,拜其为师。由此,徐大椿的许多医案被濮院徐氏收藏。咸丰年间,徐氏收藏的医案被濮院外科名医吕慎庵获得。吕慎庵与徐灵胎的后人及门生金复初、蒋光煜共同刊印了这些医案,取名为《洄溪医案》,王孟英为此书作序。 大年堂药铺原位于嘉兴城东。徐大椿重建药铺之后,将其迁至城外甪里街。后来,药铺更名为兰台药局。当时,甪里街交通便利,店铺林立,药局生意颇为兴旺。药局在甪里街经营了近百年。1860年,太平军攻至嘉兴,清军败退时将甪里街焚成一片废墟。之后,兰台药局迁到西河街下岸(今解放路一带)。上世纪20年代,嘉兴城的商业繁华地段已转移至北门大街(今华庭街)和塘湾街(原北京路)一带,兰台药局搬迁到了北门大街一座石库墙门里(原建国路356号,众安桥斜对面),约三个门面,进深有五六十米,与原省立一中(现辅成小学)仅一墙之隔。 1957年,兰台药局搬迁至勤俭路。此后半个多世纪,兰台药局与勤俭路一同经历了繁荣与衰落。 当年在嘉兴开设药铺后,是徐大椿自己打理药铺,还是委托他人,目前无从查考。不过,将大年堂药铺改名为兰台药局的时间,应是徐大椿第一次奉旨入京之后。 这是因为,“兰台”一名,大有来头。 1965年,笔者进入兰台药局工作。一次,怀着好奇之心,我问药局最后一位私方经理夏祥尧先生:为什么其他中药店都叫泰山堂、长生堂、葆春堂、同仁堂的,店名好记又好理解,这“兰台”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夏先生告诉我:徐大椿的后人徐贻生曾对他讲起“兰台”名称的由来。徐大椿第一次奉旨入京,获赐居住于宫内的兰台阁。兰台阁,是紫禁城藏书之地。徐大椿虽在兰台阁仅数月,但他博览藏书,受益匪浅。返回故里后,他便将当年开设在嘉兴的大年堂药铺改名“兰台药局”。乾隆二十九年(1764),他撰写了一部医学著作,特为其取名《兰台轨范》。“兰台”名称,皆是徐大椿为念乾隆帝赐居兰台阁感恩而为。 我专门找来《辞海》查证“兰台”一词的含义。词条注释:兰台,为汉代宫内藏图书之处。以御史中丞掌之,后世因称御史为兰台。《辞海》中对“兰台”的注释,与夏先生所讲兰台药局名称的由来是吻合的。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