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前,交通不便,乡村闭塞,普通乡下人上小集镇白相并不稀罕,但是上县城以上的大中城市白相是十分稀奇和荣幸的事。记得那时农村里的人上新丰集镇白相,称为乡下人上街;新丰集镇上的人上嘉兴城内白相,也称为乡下人上街;嘉兴城里人到上海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前,交通不便,乡村闭塞,普通乡下人上小集镇白相并不稀罕,但是上县城以上的大中城市白相是十分稀奇和荣幸的事。记得那时农村里的人上新丰集镇白相,称为乡下人上街;新丰集镇上的人上嘉兴城内白相,也称为乡下人上街;嘉兴城里人到上海白相同样也称为乡下人上街。大人们有时遇到心情好时,会把带孩子上街白相作为一种奖赏,会说:“乖一点,带你到嘉兴、平湖白相去。” 新丰人上嘉兴 我家住在汉塘河边的新丰镇,那时新丰还算不上大镇,通往外界的交通工具是汽车和客轮。客轮每天两班,到嘉兴要开两个多小时,汽车比较便捷,但每小时一班,除了早晨有一班新丰始发车外,其余都是过路车,车票也比较紧张,有时要预定,常常排队买票有时还买不到票,因此很少去嘉兴、平湖。觉得去嘉兴还是十分不方便,好像十分遥远。那时小镇上的物质也不丰富,按照当时的计划经济,许多物资没有分配到小乡镇供销社。一些紧俏商品,如手表,只有大中城市的国家百货公司才有经营权;小镇上也没有文化娱乐活动场所,医疗条件也差。所以我们只有上嘉兴或者上海白相购物,才算是开开眼界。 新丰人到嘉兴、平湖白相,一般是年轻人多一些。很多乡下年轻人在结婚前总要往嘉兴、平湖去几次,去公园逛逛,去电影院看本电影,去百货公司选购一些结婚用品,去照相馆拍张结婚照,上馆子吃顿饭;年纪稍微大一点的就去书场听书或看本戏。当初我也曾经作为新丰乡下人到嘉兴城里人的亲戚家中白相,乘便买点东西回乡下。嘉兴城里的亲戚都把从新丰来的我们当作乡下人。我们也自认为是乡下人,所以也常要买一点乡下农副产品送给亲戚,那怕是几斤土豆或赤豆也是好的。 村里人上新丰 那时从下面的自然村来到新丰镇上也不容易,要么步行要么开农船。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农早早来到街上去茶馆喝茶,养成了喝早茶的习惯,他们一则喝茶,二则聚在一起,互相沟通一下,再乘便买点吃用的东西回家。 我妻子下乡的那个村子里的人来到我家,他们往往说“我们乡下人出街,乘便带点农副产品来”,我确实也把他们当作乡下人。 嘉兴人上上海 嘉兴人到上海虽然比较方便,有火车直达,但那时去的次数也不多。到了上海,上海人一听是嘉兴口音,也把我们这些嘉兴人当作乡下人,说“乡下人来逛大上海了”。 一次我与嘉兴城里一位亲戚到上海亲戚家去,上海亲戚告诉我们乡下来的人要如何遵守上海的交通规则,还陪我们逛了上海大世界,看了哈哈镜。欣赏了上海花花绿绿的大世界,购买了不少小乡镇没有的奇珍罕物,真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确实大开眼界。 细细辨味一下,这乡下人上街的说法其实是带有点歧视眼光的。城里人瞧不起乡下人,以为乡下人落后,见识浅薄,文明程度低。我曾被城里人歧视过,可我也歧视过最乡下的乡下人。 听不到乡下人上街的说法了 现在情况不一样了,交通便捷,物质丰富,城里大超市有的商品,一般乡下小超市也有,很多乡下也和城里一样,乡下人也过上了与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而且公交车四通八达,常常是几分钟就有一班,自备的各种车辆也很多,到城里一个多小时可以打个来回,从新丰到嘉兴、平湖白相一点不稀罕了。再加上新时期以来,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实施,电视网络的发展,新农村文明程度的提高,可以说再也听不到乡下人上街的说法了,乡下人被城里人歧视的历史也一去不复返了。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