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图2 虫蛀砚的传奇 著名诗人、书法家林散之先生在一九四六年夏,应友人邀请在芜湖小住,于旧货店中意外觅得吕留良为吴之振所斫虫蛀砚。《广仓砚录》曾载其拓片(见图2),铭文曰: 端石有鸲鹆眼、蟮血黄、臕胞络、黄
![]() 图2 “虫蛀砚”的传奇 著名诗人、书法家林散之先生在一九四六年夏,应友人邀请在芜湖小住,于旧货店中意外觅得吕留良为吴之振所斫“虫蛀砚”。《广仓砚录》曾载其拓片(见图2),铭文曰: “端石有鸲鹆眼、蟮血黄、臕胞络、黄龙、流金、朱砂红、翡翠,皆下岩之验。虫蛀其一,旧谓之钻。砚录云:皆石之病,俗论也。石无奇文异气,乃病耳。但上岩亦有之,枯润美丑,判然不同,当有真伪之辨矣!孟举此石,真水坑蛀,更巉剥可爱,因斫而铭之曰:惜书不句,宝砚不汙。闲遇日月,曰天地蠹。此何虫斯,当有文字金石之摹。爬罗琱锼,寝食陶铸。蠹哉蠹哉,吾其惭乎虫蛀。” 林散之得到这个砚后欣喜之极,吃饭时将此砚放在桌旁,行走藏于袖中,睡觉置之枕下,终日摩挲,如痴如醉。其情形与当年吕留良从杭城购得端溪青花紫石,请良工赵三斫为宋款,“抱卧累月不厌”的情形何其相似! 林散之得此砚后,作《吕留良虫蛀砚》古风一首,详述此砚特征、历史及自己的感受:“……从来人间第一最奇物,必待第一最奇人始可与论。人因物显,物以人闻。受而藏者为吴子,镂而铭者乃吕君。二君得石情弥洽,石得二君名益尊……余小子,痛斯文。沾遗泽,日手扪。藐躬不足以怀葆,阐扬缵述期后昆。望空三拜三叩首,馨香永忆夫石门。” 诗中还有一句说:“剜取磨洗者谁子?明之孤臣吕光纶。”同时,吕留良也在此铭文中写道:“孟举此石,真水坑蛀……因斫而铭之。”文意非常明晰,此枚少见的上等水坑虫蛀纹石为吴之振所有,吕留良为他斫成虫蛀砚,并加镌刻长铭。 这是一方集极品石质、名家手制、名人题铭、名家收藏题咏于一体,又流传有序的绝世珍品。它的流传故事更充满曲折离奇和惊心动魄的情节,堪称传奇。 ![]() 图3 据《广仓砚录》中的蛰叟题记(见图3):这个虫蛀砚是吕留良天盖楼的旧物,后来转到了石门胡氏,又流入杭州夏氏。之后被人偷窃,不知去向。邹安编《广仓砚录》时,曾向杭州夏氏借拓,后来听说被人偷去后,深为惋惜。 1946年,这个砚台却突然出现在安徽芜湖一旧货店货架上,恰巧为林散之意外发现并购得,才使之重见天日。更为神奇的是,林散之得此砚前一个月,在家中突然对吕留良连续几天萦绕于怀,不可或释,并写有一首《秋江》: “几日秋江落涨痕,野人寂寞闭柴门。 乱山拥翠怜无主,老竹垂黄苦见孙。 一卷牛毛细字好,百年蠹蚀古香存, 立言立德荒唐事,误把诗名拟晚邨。” 在“文革”浩劫中,此砚又神奇地躲过一劫。“文革”中,林散之的许多珍藏品被抄去,这个砚台因为被他儿媳秋平藏在盛满小便的粪桶中,才奇迹般地保存下来。1987年,林散之老人的子女按其意愿,把它献给了林散之书画陈列馆。奇人、奇砚、奇事,让这个砚台演绎了一段砚林的奇缘。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