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孟恢二房太太叶菊贞与儿媳孙辈在露台,右一为幼年陈家玮 陈蕴玉 陈家后人和小洋楼轶事 陈孟恢一生娶了两房太太,大太太一房共生六个女儿,存二女儿和四女儿。二房太太则育有三子,陈家玮是陈孟恢的长孙亦是唯一孙
![]() 陈孟恢二房太太叶菊贞与儿媳孙辈在露台,右一为幼年陈家玮 ![]() 陈蕴玉 陈家后人和小洋楼轶事 陈孟恢一生娶了两房太太,大太太一房共生六个女儿,存二女儿和四女儿。二房太太则育有三子,陈家玮是陈孟恢的长孙亦是唯一孙儿。 由于二房太太比陈孟恢小很多岁,子女年纪也较小,一直在陈孟恢身边帮助他经营蚕种场的是四女儿陈蕴玉。陈家的蚕种场遭受日军焚毁后,父女俩历经艰辛恢复生产,但难以再现昔日辉煌。根据陈起濂笔记,陈孟恢身心俱疲于1942年冬去世,蚕种场主要由四女儿陈蕴玉经营。据介绍,陈蕴玉后来基本都居住于小洋楼的二楼,成为南湖路小洋楼的新一任也是最后一任主人。 陈孟恢去世后,蚕种场和维持家庭生计这两副担子都压到了陈蕴玉的身上。1948年,陈蕴玉和一位大学教授结婚,三年后其丈夫病故。新中国成立后公私合营,“新兴蚕种场”并入了“王店蚕种场”,陈蕴玉就以技术员的身份在“王店蚕种场”工作一直到退休。1998年陈蕴玉病故,享年93岁。 上世纪90年代南湖周边区域划分为风景区,曾经在南湖路小洋楼度过了大半辈子的陈蕴玉搬离此处,而“南湖路小洋楼”则成为南湖景区唯一留存的民居楼。 虽然由于城区改造等原因,南湖路小洋楼附近的四合院都已经拆掉,但根据陈起濂老先生绘制的手工图纸,以及后人的一些回忆,我们大致还原出当年的布局如下:三层三开间的小洋楼坐北朝南;东面临南湖路的三间两层楼房,曾于上世纪50年代后以店面出租,设有米店、煤球店;西面近南湖岸边是三间平房,两侧两间厢房是卧室,中间堂屋是起居间,取名“憇亭”,制匾悬挂其中;靠湖一侧建有露台,露台一半挑出湖中,坐在露台上或堂屋里,可以尽赏南湖美景;南面是一排小平房,为厨房间及杂物间;中间自然围成一天井。 南湖路小洋楼承载了陈家玮先生很多的儿时回忆。奶奶是个吃素念佛的老太太,曾经救过在湖中翻了船的捻河泥的人……他小时候也是听着湖中各种过往船只的声音长大,包括发出“嘭嘭嘭”声音的机船,他对湖水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感慨着说要“生于湖边,终于湖边”。 说起洋楼四周的房子,他回忆道,当时听长辈们说过,在抗战期间曾出租出去的。其中一间租给了一个商人,实际上是个地下党。解放后,陈家大院加上小洋楼,一共曾经住过9户人家。 他也回忆到小时候曾去姑姑的洋楼玩,因为孩子多也比较闹,他曾发现姑姑会把好吃的零食藏到地板下面的隔层中。此外,曾经过继给姑姑的陈家玮三姐也提供了重要信息,洋楼墙壁上有内嵌的壁洞,造型有些奇特,“口子是正方形,洞顶向下倾斜到底线,左右两个侧面呈三角形”。她还特地问过陈蕴玉这壁洞的缘由,得到的回答是,为了“养蚕育种时存放干燥剂(生石灰)用的”。为了印证地板和壁洞,我们进入洋楼进行了勘探,不过因为内部整修过,这些痕迹现在已经难觅踪迹。不过可以看出,洋楼内部较为狭小,并不适合大家族居住,因此洋楼也有可能一开始就是为了养蚕育种而建的。 (作者均系同济大学浙江学院教师)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