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吴镇心目中的太湖 吴镇为何一而再、再而三地光顾太湖?笔者认为,这与太湖在其心目中的地位有关。 太湖有渔隐之乐。隐逸是社会上一些人超尘出世、回归自然的行为与心态,始于先秦时期,盛于魏晋及宋元时期。元朝由
吴镇心目中的太湖 吴镇为何一而再、再而三地光顾太湖?笔者认为,这与太湖在其心目中的地位有关。 太湖有渔隐之乐。隐逸是社会上一些人超尘出世、回归自然的行为与心态,始于先秦时期,盛于魏晋及宋元时期。元朝由于异族入主,社会环境动荡,迫使大批汉族士人归隐山林,放情江湖,退隐成为一时之风尚。 吴镇是元代著名的隐逸高士,倪瓒尊其为“隐君”,后人称其“为人抗简孤洁,高自标表”。嘉善历代县志也将其归为隐逸。 太湖西山作为隐居的世外桃源,自古以来一直是名人隐士向往的地方,遗迹可寻者颇多。吴镇不慕功名,痛恶权贵,寻找的是“水外青山山外天,疏林茅屋数归船。垂纶罢网相忘处,还羡逃名乐世贤”这样的远尘乐土。做一名青山碧水间的渔舟隐士,是吴镇理想中的生活境界,如他在诗文、题跋中说的一样,“我乐渔而知渔之乐”,“渔兮渔兮不汝期,渔中之乐那能知。此渔此景定何处,长啸一声出门去”。吴镇去太湖,正是为了寻找心目中的渔隐乐土。“宜在五湖烟水中”,“只向湖中养一生”,太湖中的烟雨小岛与萋萋芳洲,对吴镇来说,哪个汀洲不是家? ![]() 湖中小岛 太湖有梅雪之盛。以梅为号的吴镇,素爱梅花,以梅妻鹤子的林逋自比。他在自己住所四周遍植梅花,每当梅花开时,便坐卧其间,吟诗作画,以此为乐。 西山也盛产梅花。每到寒凌大地,玉砌山谷之时,唯梅花傲立雪中,含蕊吐芳,暗香浮动。至今西山仍保留有梅林面积达万亩以上,足见其梅之盛。鸡笼梅雪曾被列为道教福地和西山古十景之一。西山的十里梅雪,也是吸引吴镇的一个重要因素。 金字经·梅边 雪冷松边路,月寒湖上村。 缥缈梨花入梦。 云巡小檐芳树,春江梅信,翠禽啼向人。 这首吴镇咏梅的小令,现常作为中学古代诗歌鉴赏的名作,甚至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出现。它描绘了在雪冷寒峭之湖畔,梅海十里,白茫茫仿佛梦里缥缈峰下的春日梨云。西山缥缈峰下甪里一带,以梨花著称吴中,宋元之际,每当春雨二月,梨花怒放,漫山遍野如云似雪,引得人们竞相观赏。甪里梨云是西山十景之一,今尚存景名石碑。因此吴镇“缥缈梨花”是双关语,既含仿佛如梨花之意,又指缥缈峰下春日梨云之景。 太湖有道教之胜。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直接孕育的结果。宋元之际,道教盛行,而全真教在元朝达到了全盛。全真教主张返璞于平淡,与元朝的大画家主张艺术贵有古意,以及平淡自然的水墨山水的创作观念不谋而合。 太湖洞庭西山,作为道教圣地由来已久。林屋山旁有十里梅海的鸡笼山,列为道教72福地之第43名。有“天下第九洞天”之称的林屋洞,则是道教在太湖流域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活动场所。 西山是道家之胜地而吸引了吴镇,在其诗文中多有反映。譬如,《林屋山》诗中有:“渔家清笛道家钟”、“知道西南岩壑里,轻风吹处有潜龙。”《慈里山》诗中吴镇遥望墨佐君炼丹处,感慨道“远山碧磴接丹梯”。在《泽山》诗中更称“安得相携仙逸侣,丹梯碧磴共跻攀。”作为道人,攀登天梯,得道升天,是其最高境界,而西山只是实现这一梦境的极佳场所而已。 吴镇自号梅花道人是在中年以后,其中也应与道教圣地西山的影响有关 太湖有灵感之所。太湖,她有湖光山色之美、林石清泉之秀,犹如西子般秀丽;太湖,她有八百里烟波缈峰峦,万千气象孕吴越,又如大海般气魄。 自古以来,西山一直是文人墨客、名人雅士赋诗作画的最佳场所。如唐代王昌龄、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张籍、贾岛、陆龟蒙,宋朝皮日休、苏舜钦、范仲淹、王安石、苏轼、杨万里、李弥大、范成大,元代赵孟頫 、倪瓒、王蒙、徐再思等,都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文游记和摩崖石刻。 有山之胜、石之胜、居之胜、花果之胜、幽隐之胜、仙迹之胜、山水相得之胜的太湖,已深深印入了吴镇的脑海,是他赋诗作词,挥毫泼墨之灵感所在。入眼山水不再忘,太湖的空濛山色,氤氲水气,经吴镇丹青妙笔,化成一幅幅湿笔浓墨的山水画。因此,太湖山水是吴镇创作灵感之所在,是吴镇山水画的主要意境。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