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渔夫在劳作 吴镇画中的太湖 吴镇画中的太湖渔父。吴镇传世的山水画极少,海内外藏者仅十余幅。渔父生活是吴镇山水画中最主要的题材,他多选绘渔父的荡舟、垂钓生活,以此点景,作为山水画的主题,奠定了吴镇山水画
![]() 渔夫在劳作 吴镇画中的太湖 吴镇画中的太湖渔父。吴镇传世的山水画极少,海内外藏者仅十余幅。渔父生活是吴镇山水画中最主要的题材,他多选绘渔父的荡舟、垂钓生活,以此点景,作为山水画的主题,奠定了吴镇山水画的基本程式。其画山水意境苍茫,宁静而却无凄凉之感,这正是他淡泊坦然的心境与画境的统一。 元朝对汉族文人来说是一个磨炼的时代。吴镇以渔父为主要题材的极其富有个性的山水画,既是他所追求的理想生活境界,也是画家渔隐生活的真实写照。因此,在吴镇心目中的渔舟隐士,不仅仅是一般士大夫的放浪江湖、悦乎山水,而恰恰在隐逸的旷境中充满着抗争情结。 在吴镇山水画中始终点缀着的那个小点点,是作为“圣者”与“道”之化身的渔父,反映的正是作者那种执著的、持之以恒的意志:不同流合污,不沽名钓誉。这是他高洁心态的真实写照,是他不为名利诱惑所烦恼的纯洁之心的展现! 吴镇画中的太湖风景。海内外所藏吴镇传世的山水画者虽仅十余幅,但根据在这些画面及其所题《渔父》词,大多有着太湖山水的烙印,笔者且谬说之。 嘉禾八景图之六:三闸奔湍 在此幅图上,吴镇画出了洞庭山远景。在嘉善“西北角”,直至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还能遥岑远目,望见太湖洞庭山。 秋江渔隐图轴 此幅图作于元统二年(1334年),有“江上秋光薄”等句。此画取景类似于洞庭西山的石公山。石公山位于太湖西山岛之东南端,三面为水环绕,原名包山,是太湖石的主要产地。山前曾有巨石摩空临波,高百余丈,状若老翁而得名石公。笔者曾四到石公山,可惜此石已被炸无存。吴镇此图中雄峙之巨石,极类似石公山原有的“老翁”形象,山下湖水缭绕,渔舟泛波,远景类似洞庭西山之林屋山。
芦花寒雁图 此画作于(后)至元二年(1336年),有作者以草书自题《渔父》词:“点点青山照水光,飞飞寒雁背人忙。衡小浦,转横塘,芦花两岸一朝霜。”此画类似于洞庭山濒湖之风景,湖中芦花摇曳,寒雁为渔舟惊飞,无名荒洲在湖水滟潋处。画上题词提到了横塘地名,横塘位于东山,是游览洞庭西山的水路要津。 渔父图 此画作于(后)至元二年(1336年),上方自题《渔父》词:“目断烟波青有无,霜凋枫叶锦模糊。千尺浪,四腮鲈,诗筒相对酒葫芦。”意境类似于泽山岛东端的三山岛景致。吴镇此画,近处是渔父垂钓,其树婆娑,流水潺潺,远处山峰危然耸立,岩壁陡峭,与三山板壁峰相似。 洞庭渔隐图 作于至正元年(1341年),图上自题《渔父》词:“洞庭湖上晓风生,风揽湖心一叶横。兰棹稳,草衣新,只钓鲈鱼不钓名。”此图其景已由其名点明,即“洞庭”“渔隐”“不钓名”。 渔父图长卷题词 此长卷作于《平林野水图》同时期,笔者在此仅以吴镇题词作一分析。纵观全词,以渔父月夜泛舟湖上为主要意境,与沪本(一在美国佛利尔美术馆称‘佛本’)之卷首题句相吻合,即言“尝登舴艋舟,泛沧波,挈一壶酒,钓一竿风,与群鸥往来,烟云上下。每素月盈手,山光入怀,举杯自怡,鼓枻为韵”。 长卷有几处直接以太湖地名入词句,如“桃花波起五湖春”、“宜在五湖烟水中”及“洞庭湖上晚风生”等。其中“绿杨湾里夕阳微”句,提到了洞庭东山南端的地名——杨湾,杨湾至今仍保留有元代建筑。从词作者的视野来看,非江上能目及,如“风触湖心一叶横”、“残霞返照四山明”等句。再如,沙鸥、群鸥、凫雁等,是不会在河畔、溪边安家的,吴镇词中有“惊起沙鸥扑鹿飞”、“满川凫雁是交亲”等句。有山有水有汀洲,有群鸥凫雁的地方,在江南只有太湖比较典型。因此,笔者认为,渔父图长卷题词主要意境也在太湖,精雕细琢而成。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