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春秋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春秋 > INTRODUCE

丰一吟先生与我的交往点滴(二)

2022-12-31 18:27 作者:俞尚曦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与丰一吟的第一次接触,要追溯到1989年。1987年初,我参加了杭州大学中文系大专起点的本科函授,学制两年半。两年以后,须赶写毕业论文了。当时拟定的题目是《试论丰子恺乡土题材的散文创作》。自觉题目选得不错,却苦于未能找到撰写论文充足的材料。岳父便

  与丰一吟的第一次接触,要追溯到1989年。1987年初,我参加了杭州大学中文系大专起点的本科函授,学制两年半。两年以后,须赶写毕业论文了。当时拟定的题目是《试论丰子恺乡土题材的散文创作》。自觉题目选得不错,却苦于未能找到撰写论文充足的材料。岳父便指点我,“何不向丰家姊妹求助!”说完,他即写信给一吟姑,告知我须写毕业论文的事。我也附了一封长信,详细介绍选题的设想、论文的写作纲要,以及需要寻找素材的迫切愿望等情由。

  1989年2月20日,我在殷盼之中,终于如愿收到了丰一吟给我的第一封信。她在信中说道:“论(丰子恺)散文特色的文章确实已有不少了,再要写出有特色的来,较难。你说拟以‘杭嘉湖区域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对作家散文创作之影响’为写作角度,这个设想是可以的。至少它有乡土的特色,非外乡人所能写出。而且实际上,父亲的散文,早期的和晚期的,正好两头都较突出地写故乡风土人物。《缘缘堂随笔集》最末十七篇即是晚期的。父亲平常总爱吟诵‘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之句,可见他对故乡十分眷恋。他的散文中常有一些家乡土话,也不管读者懂不懂。我们自己人读来有浓厚的乡土气。”

  上面这段话,我反复读了好几遍,深以为话虽不多,却切中肯綮,应该成为我整篇论文的主旨。一吟姑还说道:“(有关父亲的资料)我这里很多。但全部贴在一册册厚本子上,无法撕下来邮寄。再说,正因为太多了,要我沙里淘金加以选择,也非易事。如果你在沪,可自己来看它三天。”

  接读此信,我即决定赶赴沪上,到她家抄材料去!

  没有料到的是,一吟姑对我这个素未谋面的后辈竟然如此热心肠!她毫无保留地搬出了家中所藏的有关子恺先生的全部资料。其中有学界对丰子恺的评论、称许,有诸位友朋来往的信函,包括叶圣陶、俞平伯、赵朴初等老人给丰一吟的信函。更宝贵的是,丰子恺晚年创作的十七篇乡土题材的散文,当时还未结集出版,一吟姑却让我从头到尾看了子恺先生的全部手稿。

  记得那时我带了一大包资料卡片,手自抄录,花了整整三天时间!其间,一吟姑不仅提供资料,还要我在她家一起吃饭。临别之际,还夸我,说从来没有哪个人如此认真地来抄录过她父亲的资料。

  亲身感受到丰一吟待人接物的热忱,以及坦荡的胸襟,我扪心自问,换作是我,能像她那样真诚待人,热情似火吗?能像她那样慷慨无私,毫无保留吗?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