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劫显重光 那天,国家典籍博物馆第二展厅有展览,门口,红色底色上,珠还合浦,历劫重光大字金光闪闪,下面的小字《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也是金光闪闪。入口处沉浸式环幕体验区,移动出现赵万里等专家学者的形象
![]() 历劫显重光 那天,国家典籍博物馆第二展厅有展览,门口,红色底色上,“珠还合浦,历劫重光”大字金光闪闪,下面的小字“《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也是金光闪闪。入口处沉浸式环幕体验区,移动出现赵万里等专家学者的形象。展览图文并茂,其中多处展示赵万里的形象和文字,称赞赵万里在《永乐大典》的保护收集上,功不可没。 早在70多年前,1951年,赵万里在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主持举办了第一次《永乐大典》展览。 《永乐大典》,中华民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类书,被称为“典籍渊薮”。比18世纪法国的百科全书和大英百科全书均要早300多年。大典编撰于明代永乐年间,皇帝朱棣下命,编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的类书,编修原则“毋厌浩繁”。一句话,不怕书多,只要有书都收进来。大典初名《文献大成》,后来永乐帝撰写序言并赐名《永乐大典》。这部旷世宏编“合古今而集大成”,保存了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各种典籍资料七八千种,全书共22877卷,凡例并目录60卷,分装成11095册,全书约3.7亿字,被称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是名副其实的国之珍宝。 展览讲述了《永乐大典》历经劫难、几经散佚,又不断回归的故事,一代代读书人、藏书人、护书人继续书写着《永乐大典》故事,所以称为“珠还合浦,历劫重光”。展览共分为“大典犹看永乐传”“合古今而集大成”“久阅沧桑惜弗全”“遂使已湮得再显”“珠还影归惠学林”等5个单元,全面展示《永乐大典》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蕴含着丰富而宝贵的知识体系。 展览中,有一个橱窗专门陈列赵万里的著作《永乐大典内辑出之佚书目》。 《永乐大典》有“永乐正本”和“嘉靖副本”之分,正本像是皇帝专用,完成后只有一部,专供朱棣一人使用,一直深藏于南京文渊阁中,朱棣也没有使用过。反倒是后世的弘治、嘉靖两位皇帝十分喜爱,成了“忠实读者”,经常翻阅。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紫禁城大火,嘉靖皇帝传谕三四次下令搬迁《永乐大典》。为防止不测,嘉靖于1562年下令《永乐大典》重录工作,耗时五年,直到嘉靖去世那年才完成,称为“《永乐大典》嘉靖副本”,存放于皇家档案馆。 奇怪的是,《永乐大典》副本录毕之后,原版却莫名其妙地失踪了,至今下落不明,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奇案。几百年来,学者都在寻找,唯一的途经,等待考古发掘中发现新线索。 展览中还有一个橱窗专门介绍赵万里,陈列他辑出的书《薛仁贵征辽事略》《校辑宋金元人词》《元一统志》。 如今存世的真品均为“嘉靖副本”,是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之一。展览重点介绍馆藏224册《永乐大典》的历程,以及对《永乐大典》的修复、保护、整理与利用。展出善本、舆图、手稿、拓本等各类馆藏文献共79册,其中尤以9册嘉靖副本《永乐大典》弥足珍贵。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