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春秋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春秋 > INTRODUCE

鲍廷博与吴骞的君子风谊(2)

2023-12-28 10:49 作者:夏春锦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以友辅仁 他们还一度相约仿昔人岁月为书会,每月一会,相互切磋学问。吴骞有诗记其胜:尤喜鲍明远,岁月成交会。奇觚每传抄,秘册互钩寄。契勘敢辞劳,丹黄亦有致。犹惭闻见隘,谁与发聋聩。随着交往的加深,借抄赠


  以友辅仁

  他们还一度相约“仿昔人岁月为书会”,每月一会,相互切磋学问。吴骞有诗记其胜:“尤喜鲍明远,岁月成交会。奇觚每传抄,秘册互钩寄。契勘敢辞劳,丹黄亦有致。犹惭闻见隘,谁与发聋聩。”随着交往的加深,借抄赠阅之事更是家常便饭。比如乾隆五十二年(1787)秋,吴骞先后从鲍廷博处借抄了元代吴师道所著《吴礼部别集》和宋代赵孟奎所著《分类唐歌诗》。特别是后一种,是吴骞寤寐求之而不可得者。鲍廷博在得知好友的需求后,即赶往苏州访书,虽然最终没能遇见宋版书,却在不久之后购得了扬州马氏玲珑山馆旧藏的六册抄本。吴骞得书后有文记其事,称“抄手端整,犹为中郎之虎贲”,欣悦之情,溢于言表。

  嗜书之外,鲍廷博与吴骞均是性喜交游之人,经常相伴外出,或寻师访友,或寄情山水,陶醉于江南的诗情画意之中。他们曾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初秋偕画家奚冈一同拜访心上人山舫,吴骞有诗《同渌饮、铁生过心上人山舫》记其事,其中有“漫携三笑侣,言访六朝僧。竹暗还幽径,云深最上乘”等句。乾隆四十三年(1778)七月十六日,又应陈亦亭之招,与吴骞等集于湖舫观荷,诗酒酬唱,乐以忘忧。而据吴骞日记记载,乾隆四十五年(1780)二三月之间,鲍廷博与吴骞、卢文弨、陈鳣等往来更加频繁,或携伴到海盐武原访书,或同游杭城的湖山胜景,或相与鉴赏各家珍藏的书画名品,声气相求,风雅同在,快何如之。

  吴骞有不少记录他们一同出游的诗作,如作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春的《同绿饮、家枚庵访杨慧楼进士于松陵,小集湖楼,王西庄光禄适至》,其中写道:“蹑屐下姑苏,扬帆径石湖。为怜扬子宅,可钓季鹰鲈。屏拓峰千叠,楼高酒百壶。此中容啸傲,身世一菰芦。”这是吴骞偕鲍廷博、吴翌凤同访杨复吉于吴江,巧遇王鸣盛时的诗作。作诗是鲍廷博与吴骞的另外一个共同爱好,他们之间的来往也多赖这些诗作得以记录其事。只是鲍廷博善于咏物,吴骞则以叙事为主,所以很少见到两人之间的唱和之作。但这并不是说两人在作诗这件事上就没有互动,因为鲍廷博晚年编成《花韵轩咏物诗存》后,吴骞就为此诗集题过五首诗,对鲍氏的夕阳诗进行了一番赞美。其一有云:“玉尺纱橱汗简量,白头涵泳尚青箱。定香亭下清风在,争看诗人鲍夕阳。”从中可知,鲍廷博曾以夕阳诗闻名当时,同题唱和者达数十人之多。

  吴骞自述两人“以文字交垂五十年”,因为有了这样的交情,即使年逾八旬,依然走动频繁。就在嘉庆十七年(1812),鲍廷博时年八十五岁高龄,吴骞也刚刚八十岁。正月,鲍氏为珍藏的明刘绩《霏雪录》作跋;十月,因知吴骞亦爱此书,便以此善本慨然相赠。书上留有鲍氏题跋手迹和“世守陈编之家”等藏书印,吴骞得此好书,风檐展读,只见鲍氏的墨迹“笔画端谨挺秀,无异少壮”,感叹其“诚可谓熙朝之人瑞矣”。

  这一年鲍廷博送给吴骞的还有元刻本《仪礼图》(宋杨复著)十七卷,吴氏得以据此核校自藏的通志堂刻本,其子吴寿旸有跋记之。吴骞也老当益壮,还于该年十一月从知不足斋借去了明刻本《荆南倡和集》(元马治、周砥著)一卷传抄,并附录其传记,使之更为精善。

  他们在晚年愈发想念一位共同的朋友——卢文弨。在卢氏身后,鲍廷博牵头为之汇刻遗集,书刻成后一直没有人作序,鲍廷博便延请吴骞来弥补这个遗憾。序言写得情真意切,面对故交半数凋零,吴骞既高扬了卢文弨的治学精神,也为彼此间的深情厚谊作了总结。

  次年,吴骞遽归道山。又过一年,鲍廷博也溘然长逝。但他们的风谊借着故纸墨痕,得以长留世间。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