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甲辰龙年快到了。自古以来,人们对自然馈赠的感激,对家庭圆满幸福的期盼,向来都包含在年节诸多传统仪式里,过年前尤为如此。以前在冬日农闲,这类活动更加丰富。特别是每年腊月底,江南一带都要谢年,也叫送年,主要是报谢一岁平安,表达民众祈盼新年风调
甲辰龙年快到了。自古以来,人们对自然馈赠的感激,对家庭圆满幸福的期盼,向来都包含在年节诸多传统仪式里,过年前尤为如此。以前在冬日农闲,这类活动更加丰富。特别是每年腊月底,江南一带都要“谢年”,也叫“送年”,主要是报谢一岁平安,表达民众祈盼新年风调雨顺、岁岁平安的心愿。 鲁迅小说《祝福》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绍兴一带过年前夕的“祝福”。小说中有着浓郁的江南“祝福”民俗色彩:“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 地处吴根越角的嘉兴,旧时的年前祝福形式,和鲁迅小说《祝福》中描写的差不多。清末文人范寅所著《越谚》中写道:“祝福,岁暮谢年、谢神祖,名此。”据清乾隆嘉兴学者项映薇所著《古禾杂识》(后王补楼、吴受福续补)等一些古籍得知,清代和民国时期,嘉兴的除夕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地方传统色彩十分浓厚,真实反映当时嘉兴老百姓除夕祝福的情景。 除夕这天,禾城的街巷村落,不时响起噼噼啪啪小鞭炮的响声,间或在空中还有嘭啪嘭啪的“二踢脚”大炮仗回声。北丽桥下中基路、塘湾街、南门头、月河集市,城墙圈内集街、宣公坊、城隍庙等处,街上的游人熙熙攘攘、人头攒动。身着长袍的、一身短打的,或穿着皮袍的男人;身穿斜襟花袄、手带绞丝银镯子的妇女,他们匆忙地在街上摊贩或是店铺中购买自己所要的年货。 嘉兴人喜欢风雅。集市上,出售绿植的摊点十分兴盛,老百姓纷纷购买冬青、柏枝、兰花、五针松等盆景。还有很多人喜欢买上一盆南烛子绿植。这倒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因为南烛子是常绿灌木杜鹃花科植物,但又是一种中草药,又名乌饭果,具有益肾固精、强筋明目的作用。放盆南烛子绿植在家中,既可美化家庭,又可成熟做药,一举两得。 路边摊贩使出浑身解数,忙不迭地展示自己的商品。有的鼓足腮帮,用足力气,吹起了“花鞭长蛇”。不一会儿,一条浑身饱满色彩斑斓的“花鞭蛇”便在商贩手中舞动,在游人头顶盘旋,引得不少儿童驻足,扯着父母衣袖,非要买下这条“花鞭长蛇”不可。儿童们对摊贩上的各色鞭炮特别感兴趣,买下以后,他们就急不可耐地在路边,开心地点放起雪炮、滴滴金等单个小鞭炮,噼啪噼啪的声音仿佛在告诉人们:今天已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家应该高兴一下。 年前的祝福也喜坏了平时散落街头巷尾的乞丐,他们敏锐地闻到了发一点“小财”的机会。集街、张家弄、南门头的一些街弄,穿着还算整洁的乞丐有的敲着花鼓,沿着街巷上门讨钱;有的用竹枝挑着“大元宝”,嘴里还欢快地唱着,“新春大发财,元宝滚进来”。唱得路人心悦,一高兴就将一些碎银子或几文钱扔进乞丐的碗中,还有的乞丐为了能在祝福中多讨取一点商家的钱,索性将自己打扮成牛的模样,也就是一名乞丐用麻袋扣在头上,将袋口两角捆扎成束,充当牛角,扮成一头“黄牛”。扮黄牛的乞丐由另一乞丐牵着,在商家门口来回转悠。牵牛者高声喊“黄牛到,生意燥(好),先生老板赚元宝”!这时,扮演黄牛的乞丐便会学着黄牛的叫声。黄牛当时是农户家中重要的生产工具,是古代人心目中的“财神”。一些商家听到这样的叫唤声,既是同情又是高兴,也就会多给乞丐一些钱,以图个大吉大利。 百姓家中,尤其是大户人家,祝福形式很隆重。家家户户都摆放着必不可少的鸡鸭鱼肉,果盘里各式水果应有尽有,还要摆放用面粉捏成的“满龙”及“素三牲”,一定要放上茶、面、饭各三碗,豆腐衣、面筋、豆腐各一碟,一定要有鱼,这是新年的美好祈愿,象征着全家“年年有余”。堂屋中,祝福一定要悬挂祖先画像,名为“代图设筵”,意思是让老祖宗和家人同时享用年夜饭,祝福全家人平平安安,福禄长寿。祝福仪式完后,大家欢欢喜喜开吃年夜饭……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