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又是端午时节,榴锦晴照,粽香阵阵;龙舟竞渡,祭祖祈福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就以这样热闹又热烈的姿态延续着,为江南的初夏,平添许多瑰丽色彩。 一、伍子胥与端午节 先说说端午节的来历。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
“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又是端午时节,榴锦晴照,粽香阵阵;龙舟竞渡,祭祖祈福……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就以这样热闹又热烈的姿态延续着,为江南的初夏,平添许多瑰丽色彩。 一、伍子胥与端午节 先说说端午节的来历。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 端午节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很多,有纪念屈原说;有纪念伍子胥说;有纪念曹娥说;有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有恶月恶日驱避说;有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篇,已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但在江浙一带,端午节的起源更倾向于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奔吴,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报了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夫差继位,听信太宰伯嚭的谗言,赐剑伍子胥,自刎,伍的尸体被装入皮革,五月五日投入大江。相传伍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端午节即纪念伍子胥之日。 伍子胥的故事,《史记》、《越绝书》、《吴越春秋》都有书写。司马迁对伍子胥推崇有加,赞美之词溢于言表,称他为“烈丈夫”。可惜,夫差没有像他父亲阖闾那样信任他,反而逼他自尽。伍子胥的死,也预示着吴国灭亡不远了。当越灭吴之际,夫差悔之晚矣。死前唯一的请求,是以三寸布帛盖住双目,以示自己死后无面目去见伍子胥。 吴越之战,在江南一带留下了许多遗迹,也留下了许多传说故事,千百年常说常新。传说,伍子胥死后,尸体浮到太湖,当地百姓怜惜他,把他的尸体打捞起来安葬。后人为了纪念他,便把挂过他头的城门叫“胥门”,把投他尸体的河叫“胥江”,把湖口称为“胥口”。胥口附近的一座山也命名为“胥山”。胥口太湖边上有一座胥王庙,庙内有伍子胥的衣冠墓,墓碑上写着:“吴相国伍公之墓”,还封他为镇湖的湖神。 《越绝书》记载,吴王派勇士把伍子胥尸体抛向江心,只听见阵阵巨响,气若奔马,威凌万物,过了很久,尸体才随着潮流归入大海。过后,那声音还响个不绝,仿佛水仙也。最神奇是《吴越春秋》:“越王葬种于国之西山,楼船之卒三千余人,造鼎足之羡,或入三峰之下。葬七年,伍子胥从海上穿山胁而持种去,与之俱浮于海。故前潮水潘候者,伍子胥也,后重水者,大夫种也。”在江浙一带民间向有传说:潮头坐有潮神,来潮是伍子胥,回潮是文种。这都是老百姓为纪念伍子胥和文种这两位冤死的忠臣,因同情而敬重为神灵。故事是虚,思想是实。 浙江两岸“皆立子胥之庙,盖欲慰其恨心,止其猛涛也”(东汉王充《论衡·书虚篇》)。许多临江的山被命名为胥山,最为著名的是杭州胥山(就是现在的吴山,当时吴山濒临钱塘江),在山上建有子胥庙。 说到胥山,嘉兴也有一处。嘉兴的胥山,位于城东三十里外的大桥。因相传春秋时,吴国大将伍子胥在此练兵,死后葬于此而得名胥山。元代大画家吴镇绘《嘉禾八景图》,其七“胥山松涛”,写的即是此地风光。另一位大画家、清末海上画派的先驱之一蒲作英,别号“胥山野史”,曾独自一人踏雪上胥山探梅。胥山旧有伍子胥的墓、祠、磨剑石、石龟……俨然成为一个纪念忠良伍子胥的专门的场所。可惜这么一座充满历史文化气息的胥山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愚蠢的采石。 嘉兴的胥山不在了,在嘉兴一带,因纪念伍子胥而生成的端午节,千百年来却不曾间断。 |
- 上一篇:吾衰惟好懿,留以待乡评
- 下一篇:马厍龚宝铨的朋友圈(上)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