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整理抽屉,从笔记本里翻出两张嘉兴撤地建市前,政协嘉兴市委员会1981年12月30日发给我的关于召开政协三届一次会议的通知和1983年3月3日发给我的关于召开市政协三届二次会议的通知。这是两张用铅字打字机打字再油印的8K信笺纸。第一张的会议通知,除告知会议
整理抽屉,从笔记本里翻出两张嘉兴撤地建市前,政协嘉兴市委员会1981年12月30日发给我的“关于召开政协三届一次会议的通知”和1983年3月3日发给我的“关于召开市政协三届二次会议的通知”。这是两张用铅字打字机打字再油印的8K信笺纸。第一张的会议通知,除告知会议召开时间、内容、报到地点外,还专门告知每位委员,在报到时要随交伙食费四元五角(每天五角)、粮票九斤九两(农民委员只交粮票,不交伙食费);第二张会议通知,也同时告知每位委员,报到时随交伙食费每天五角、粮票一斤一两,市区委员交七天,外埠委员交八天。也就是说,参加会议的市区委员每人总共交三元五角钱伙食费和七斤七两粮票,外埠委员要交四元伙食费和八斤八两粮票。其实,在通知外还有一个细节,那就是来自农村的政协委员,因为是农村户口不吃商品粮,按当时的规定,国家是不发粮票的,所以他们在会议报到时如果手里没有粮票,还需带上大米交到大会报到处,大米的钱会按米价折还。这一做法对参加会议的农民委员们来说也都已经习以为常,因为这是那个时代通行的做法。 今天的年轻人听到这样的事,肯定会感到很陌生。但在当时,参加人大、政协会议的代表、委员自付一定伙食费,再交上粮票既是平常也是正常之事,因为在粮食定量供应、买粮凭票的年代,政府也不能在计划外再供应一笔粮食给会议代表,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特色。 望着这两张已经发黄,年龄有四十岁之久的会议通知书,不禁让我回想起吃饭定量、凭票供应的年代。从1955年开始,我国政府实行城镇居民每月定量供应粮食。按当时规定,根据发放对象,其粮票的定量有所不同,如城镇居民每人每月二十五斤,城镇企业职工每月定量二十七斤,工厂工人三十五斤,重体力如搬运、装卸工人可到四十五斤,在校的初中学生二十七斤、高中生三十一斤。彼时,凡是购买所有的粮食制品,除了钱,还必须凭粮票才能供应。而那时的农民兄弟因为不是吃商品粮,国家不发粮票。若是进得城来,有了钱还是不能吃饭,乃至不能买一个包子、不能吃一碗馄饨或吃一碗面条。所以,农民兄弟进城,若是想到饭店吃顿饭或是吃点心,都要带上一小袋米,到饭店或是饮食店里把米当粮票抵给店家,再扣除大米价钱,补上想买食品的差价,才能解决吃顿饭、吃个包子或一碗馄饨、一碗面的需求。不然,就只能是望食物而兴叹了。 在那个每人每月只有二十七斤定粮,每人每月只发半斤肉、四两油票证,连豆腐干、油豆腐都要凭票供应的年代,正处于发育期的我们,肚子里没有油水,饥肠辘辘是常事。1961年,我在嘉兴三中上初中,那时学校要求城里的学生每人每月捐送一斤粮票给农村来的同学,因为他们没有粮票。虽然那时我们自己也吃不饱,但对于学校的倡议还是积极响应。为解决粮食紧张,饭吃不饱的难题,学校里也是想尽办法,当时三中校园的空地上都种上各种作物,特别是南瓜、地瓜、玉米,因为这些作物能填饱肚子,所以种得最多。上劳动课同学们就会去蔬菜地里参加劳动。记得那时学校还组织大家去挖 “革命草”(也叫水湖洋草)根,洗干净晒干再碾成粉,掺入些面粉做成糕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大幕拉开,我国的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并持续走向繁荣。已经过去的2023年,正好是我国取消粮票使用的第三十个年头。往事已成为历史,这两张四十年前的会议通知书也成为那个时代的见证。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