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林欢 这是仅次于金庸而广为人知的笔名。查良镛在给《长城画报》写特稿时即署名林欢。他在1950年曾以林欢为名写过十几个剧本,后来还以此笔名在《大公报》撰写各种影评与文艺批评。1956年10月,长城画报社出版的《中
林欢 这是仅次于“金庸”而广为人知的笔名。查良镛在给《长城画报》写特稿时即署名“林欢”。他在1950年曾以“林欢”为名写过十几个剧本,后来还以此笔名在《大公报》撰写各种影评与文艺批评。1956年10月,长城画报社出版的《中国民间艺术漫谈》,他也是用了笔名“林欢”。关于这个笔名,查良镛的第一任妻子杜冶芬在信中透露,“林”是因为查与杜两个字的部首都是木,“欢”是指他们婚后幸福快乐的生活。 姚馥兰 这是“你的朋友”的英文音译,是查良镛在主持《新晚报》副刊《下午茶座》时使用的一个女性化的笔名。查良镛以此笔名撰写影评,当时的读者对这个影评专栏“馥兰影话”特别叫好。 林子畅 查良镛用“姚馥兰”笔名写了一段时间的影评后,于1952年8月22日起,换了笔名“林子畅”继续撰写影评专栏,署此笔名的第一篇文章是《关于〈城市之光〉的故事》。 萧子嘉 这是查良镛从《新晚报》重回《大公报》后开始使用的笔名,第一篇文章是1953年4月28日,在“每日影谈”中发表的《蜡像院魔王》。自此,查良镛以这个笔名写影评,一直到当年底。 姚嘉衣、嘉衣 这是继“萧子嘉”后撰写影评时使用的笔名,第一篇文章是1954年2月7日写的《相爱与谅解——谈欢喜冤家》。 畅 这个笔名出现在1953年7月1日《大公报》的“今天广播音乐”专栏,题目是《〈蜂飞〉及其他》。 子畅 这个笔名用在连载美国剧作家约翰·劳逊《美国电影分析》的最后一期上,时间在1954年10月20日。 徐慧之 这个笔名专用于“明窗小札”之类的专栏文章上,查良镛自1962年12月1日至1968年10月30日,在“明窗小札”即以笔名“徐慧之”,撰文评论国际上的重大新闻,前后六年时间,几乎每日一篇。查良镛在用这个笔名时,起先还谎称是“金庸的同事”,这其实是查良镛采用的一种多重角色的写作策略。 黄爱华 这是查良镛在《明报》“自由谈”专栏与《明报月刊》所用的笔名。用此笔名时,查良镛一开始还故弄玄虚,说“黄爱华先生是海外一位著名华侨”,之后,又不小心把自己暴露出来了。查良镛用此笔名把爱表达得很直白,而其所表达的就是对中华之爱。 华小民 这是查良镛于1962年6月到7月在《明报》“自由谈”专栏上发表几则随笔时所署的笔名。后于1966年10月号的《明报月刊》上发表的《随笔读史五则》时也署了这个笔名。所谓的“华小民”,是查良镛对自己的一种谦称。 另外,查良镛在学生时代还用过笔名“冷莹”,在初中毕业那年,他曾以此笔名写过一首诗。当时,他将这首诗送给了即将分别的同学。这应该是查良镛最早使用过的笔名。 查良镛还有一些文章署名“良镛”“镛”,现在好多人将“良镛”与“镛”也当作查良镛的笔名,对此笔者并不苟同。“良镛”与“镛”无疑就是查良镛的简称,仍属于本名。其实用简称署名,原本是很常见的一桩事,一般来说,谁都不会把它看作笔名的。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