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海宁查家族谱上载有两位查良镛,一位是大名鼎鼎的后来被称作金庸的查良镛;另一位则是被大名鼎鼎的金庸称之为堂兄的查良镛,前者生于海宁,后者生于北京。这位北京的查良镛,也是个斯文在兹的文化人,当年自铁路学院毕业后,就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在京城的
在海宁查家族谱上载有两位查良镛,一位是大名鼎鼎的后来被称作“金庸”的查良镛;另一位则是被大名鼎鼎的金庸称之为堂兄的查良镛,前者生于海宁,后者生于北京。这位北京的查良镛,也是个斯文在兹的文化人,当年自铁路学院毕业后,就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在京城的一所小学担任校长。相较于常人,这也算过得不错了,因教子有方,膝下四子二女也都相当出色。老先生曾不无得意地对人说:当年京城几项赛事,两犬子都摘得过桂冠(拳术、航模)。只不过比起海宁的查良镛,北京的查良镛则大为逊色了。由此看来,同样一个名字,称于不同的人,照样会有不同的结局,这说明一个人名字怎么取,其实是无关前程的。 顺着取名这个话题,不妨单说说这位叫作“金庸”的查良镛吧。 查良镛生于海宁的一户富庶家庭,其幼承庭训,及长接受西式教育,踏上社会后凭着一支笔打拼,终而横扫天下,成了“天下无人不识君”的大家。多年来,查良镛一手写小说,一手写社评,旁人见之眼花缭乱,自己却是游刃有余。作为华人巨擘、香港明星,其所凭者仅为一支笔,且能以之致富、以之成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查良镛之于写作,多署笔名,偶尔也用本名。但凡用本名者,大多是一些严肃题材,都是作者自认为比较重要的文章。纵观其一生,以本名发表的文章为数不多。查良镛在不同时期曾使用过相当多的笔名,而其虽有众多笔名,但在签署时也不是信手拈来,而是有所分工、各有用途的。比如“金庸”多用于写武侠小说,“徐慧之”专用于写社评与专栏文章,“姚馥兰”是用来写影评的,“乐宜”则用于翻译西人文章……他有意地用不同的笔名扮演不同的角色,将文艺创作、评论、政论和翻译等加以区别,以撰写不同类型的文章。 接下来,就捋一捋查良镛曾使用过的那些笔名—— 金庸 这是最为人熟知的一个笔名。据目前掌握的材料,其最早出现在1953年6月18日于《大公园地》发表的《罗森堡案惊人的原始证据一张螺形脚桌子》上,但这个笔名后来主要用于写武侠小说。1955年2月8日,查良镛的首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开始在香港《新晚报》的“天方夜谭”栏目连载。本来,查良镛取此笔名时,自称“没有什么含意的”,就是将名字中的“镛”字拆分两半而已;其后,因为武侠小说的成功创作使之誉享全球华人世界,最终,人们甚至只知金庸而不知查良镛了。而如今,“金庸”更成了一个品牌,当然这个结果也是查良镛自己意料之外的。但有趣的是,不管“金庸”这个名字被叫得多么响亮,若你要叫他“金先生”,他是不会理会你的,你要叫他“查先生”。 查理 这是查良镛早期使用的一个笔名,他的一帮中学同学都熟知这个笔名。1941年9月4日,查良镛还在读高中期间,即以此笔名向《东南日报》投稿《一事能狂便少年》,这是他投给《东南日报》的第一篇文章,此文当时刊登在由陈向平任主编的“笔垒”副刊第874期上。同年12月7日,仍用“查理”的笔名又在“笔垒”副刊第954期上发表《人比黄花瘦——读李清照词偶感》的文章。凭着这两篇出色的文章,查良镛与“笔垒”副刊的主编陈向平交上了朋友。1945年2月已退学的查良镛在重庆自筹资金创办了《太平洋杂志》,当时用的还是“查理”这个笔名。他在杂志上撰写了发刊词与编后记,又发表了自己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如花年华》的第一章。1946年11月,经陈向平推荐进入东南日报社后,其主持第一个栏目“信不信由你”时,也是用“查理”这个笔名的。 良莹 这是查良镛在太平洋杂志社翻译《爱》时所用的笔名。这也是至今发现的查良镛翻译外文最早使用的笔名。 宜 1947年,查良镛在《东南日报》的副刊上主持“咪咪博士答客问”栏目,在首期的文章里他的署名是“宜”,这应该是他小名“宜官”“宜孙”的简称,后在“东南周末”的“看你聪明不聪明”栏目里,他也署笔名“宜”。 白香光、香光 查良镛的笔名“白香光”,最早是用在1947年5月1日上海的《时与潮》副刊中的一篇译文《万能衣服》。1947年5月31日,查良镛还署“香光辑译”,在《东南日报》上发表了一篇《自由职业者》的小品文,至1950年9月4日,《大公报》刊登的《世界名导演蒲多符金》,则是以“白香光”的笔名所留下的最后一篇文章。 徐宜孙、宜孙 “宜孙”最早出现在1947年11月1日《时与潮》半月刊的一篇译文里。而“徐宜孙”,因为查良镛母亲姓徐名禄,所以又有了笔名“徐宜孙”,不过这个笔名,他仅在《香港的自由贸易》一文中用过,此文发表于1948年9月13日的《大公报》。说到“宜孙”这个笔名,不妨稍微展开一下:“宜孙”本是查良镛的乳名,他的兄长查良铿的乳名叫“稚孙”,所以其弟就是“二孙”,叫着叫着,为文雅一点,“二孙”就变为“宜孙”了。 小渣、小喳、小查 这几个笔名是查良镛于1948年到1949年在《大公报》期间,撰写一些小文章时使用过的笔名。 乐宜 从1950年到1951年9月,查良镛在《新晚报》以“乐宜”的笔名,翻译了美国记者贝尔登撰写的长篇纪实报道《中国震撼着世界》。随后,他翻译了哈罗德·马丁撰写的《朝鲜美军被俘记》。他又于1952年1月至6月5日,在该报以“乐宜”的署名,连载了由其翻译的英国记者R·汤姆逊撰写的《朝鲜血战内幕》。 温华篆 查良镛于1952年6月,以“温华篆”的笔名,在《新晚报》上发表了由其翻译的丹蒙·伦扬的三篇短篇小说。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