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图二:作者于1961年拍摄的乌镇北栅分水墩 那帧残破的分水墩照片(图二)是笔者在1961年暑期到乌镇旅游时所摄。当时作者在桐乡最高学府一中念高中,一位蒋姓乌镇同学陪同前往。蒋同学先趟水上墩,我拍摄完后也卷起裤管
图二:作者于1961年拍摄的乌镇北栅分水墩 那帧残破的分水墩照片(图二)是笔者在1961年暑期到乌镇旅游时所摄。当时作者在桐乡最高学府一中念高中,一位蒋姓乌镇同学陪同前往。蒋同学先趟水上墩,我拍摄完后也卷起裤管拎着鞋子涉水上岸游玩。从这帧照片上看,墩上建筑已经破败不堪。底层围廊已经全无,护栏、门窗尽失。奇怪的是顶层矗立的形似天线的东西是何物,问了同学的父母才知道,那是搞风力发电废弃的架子。1958年“大跃进”年代,一些人头脑发热,上去拆了第三层,要搞风力发电。多美的古建筑,伤在这些人手里,电却根本没有发成。在那个年代里,又有多少这样的蠢事发生着。多少前辈留下的好东西永久地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又过去了二三十年,分水墩已是影迹全无,连一堆高出水面的土丘也不剩。那个地方今日已是一片开阔的水域。要知道分水墩是桐乡乌镇的标志性建筑,就像三塔是嘉兴标志性建筑一样,古建筑毁了,拿什么来分流洪水?又拿什么来为船只导航?又能拿什么文化遗产留给历史? 另外还有两点需要说明:其一,两帧照片前后相距七八十年,而拍摄者的位置几乎是在同一个点上,由南向北,拍摄角度也大致相同,巧矣。其二,从照片光和影的角度分析,清朝人拍的那帧是在上午九十点钟,而我拍的那帧,我清楚记得是在下午两点光景。 如今,乌镇西栅在恢复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那么,乌镇北栅分水墩能重现昔日风采吗?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