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道光年间拍摄的分水墩 孔继瑛是乾隆三十年(1765)进士沈启震的母亲,沈启震字位东,号青斋,乌镇人,历官山东运河道。乾隆五十二年(1787),沈启震父亲沈廷光逝世,沈启震回乌镇服阕。为培育人才,沈启震捐银两
![]() 清道光年间拍摄的分水墩 孔继瑛是乾隆三十年(1765)进士沈启震的母亲,沈启震字位东,号青斋,乌镇人,历官山东运河道。乾隆五十二年(1787),沈启震父亲沈廷光逝世,沈启震回乌镇服阕。为培育人才,沈启震捐银两千五百两,会同严辰曾祖严大烈(捐银五百两)等乡绅踊跃捐助,在乌镇北栅分水墩西侧创建分水书院,这是乌镇历史上最早的书院。沈启震还为书院三元阁题联:“天锡名山储二酉;人登杰阁兆三元。” 咸丰十年(1860),清军与太平军在乌镇交战,分水墩及分水书院均毁于战火。 民国八年(1919),光绪甲午科举人徐棠(字冠南)倡修寿圣塔之余,重建分水墩,在里人卢学溥、沈耆洛、徐晴梅等人的力助之下,经过两年多的时间,于民国十三年(1924)终于修筑完成。 从留存下来的老照片看,分水墩上下三层,底层与二层大小高低基本等同,六角形的楼阁,镶嵌着五色玻璃窗,最上面的第三层来了一个较大的收缩。 抗战时,分水墩又遭毁折,日渐坍圮,建国后拆除,今已无迹。 对于老一辈乌镇人来说,分水墩不仅是水上航标,更是乌青两镇的标志性建筑。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