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崇福古镇历史悠久,春秋时,吴越争战在这里留下很多历史遗迹。曾经南沙渚塘上的女儿亭和北沙渚塘上的歌舞庙,则是最好的见证。
![]() 沙渚塘上新建的中沙渚塘桥 崇福古镇历史悠久,春秋时,吴越争战在这里留下很多历史遗迹。曾经南沙渚塘上的女儿亭和北沙渚塘上的歌舞庙,则是最好的见证。 《国语·越语》记载:“勾践之地,北至御儿。”《越绝书》记载:“语儿乡,故越界。”这些文献中的“御儿、语儿乡”,就是崇福的古称。明代潘蕃《吴越战场》有“吴越兴亡宛目前,游屯泾上草芊芊”的诗句。崇福之地,便是吴越争战的主战场。吴越两国因小事摩擦不断,最后终于成了仇敌之国,战事不休。崇福东北角的天花荡,是当时两军激战之地。天花荡南面的鹞子墩,则是有名的吴越古战场,现为崇福镇中夫村所在地。中夫村里,至今还保留有鹞子墩这个自然村村名。这个村名,也是崇福沿用至今最古老的地名。 公元前494年,勾践主动出兵伐吴,却在大椒(苏州南面的一个小镇)被吴军打败,勾践请降。吴王不顾伍子胥的反对,同意勾践的请求,令其“待招入吴”。勾践就这样忍辱负重,带着范蠡、西施去吴国,伺候吴王,从事劳役。越王勾践与夫人赴吴国为人质,途经南沙渚塘,在旁边的凉亭生下一女儿,这个亭就叫语儿亭,河就成了语儿泾。《越绝书》载:“勾践入宫于吴,夫人从,道产女此亭,养于李乡。”这里记载的,便是勾践途经崇福的事。 民间另一种说法是,越国美女西施在赴吴国途中,曾经在语儿境内逗留过一段时间,因而留下了不少古老的遗迹和民间传说。据唐代陆广微的《吴地记》记述:“勾践令范蠡取西施以献夫差。西施于路与范蠡私通,三年始达吴,遂生一子,至此亭。其子一岁能语,因名语儿亭。”书中说,越王勾践命令范蠡把美女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半路上,西施范蠡彼此相爱,过三年后方才到达吴王那里。坊间传说,西施在途中的亭子里生下一个小孩,那个孩儿一岁时已能说话,后人把这个亭子叫做语儿亭。 明初朱逢吉曾写过《语溪十二咏》,马佩思在《语溪怀古》中有“由奉旧基址,崇德古标题”的诗句。最著名的,则是徐福谦《语溪十二景》之一的“沙渚卷雪”,诗云:“塘连沙渚绕东南,吴越疆分旧路谙。两岸芦花秋似雪,谁描雁影绿波涵。”诗歌再现了南沙渚塘河边旧时土地荒芜的景象:两岸遍生芦苇,秋季芦花盛开,随风飘舞犹如卷雪,给人一种朦胧之美。南沙渚塘口的芦苇,因语儿亭而扬名。 歌舞庙在崇福镇北门外、迎恩桥东的北沙渚塘上,创建年代无法考证。它的建造,和吴越争战后越国大胜有关,应是越国胜利后表述西施功劳的祭祀庙。唐朝诗人徐凝在《语儿见新月》诗中写道:“几处天边见新月,经过草市忆西施。娟娟水宿初三夜,曾伴愁娥到语儿。” 其实,当时西施路过崇福,在崇福停留、训练,是在歌舞浜。歌舞浜就是外姚庙桥西面的一个小浜,西施的船队集结在歌舞浜里训练。勾践回国后,痛定思痛,卧薪尝胆,不忘会稽之耻,采用文种“伐吴九策”之一的美人策,在苎罗山物色到西施、郑旦两名美女,献于吴王。相传,范蠡带西施来到就李的东郊住下,船队停泊在外姚庙西北的小浜里,请乐伎教西施就李一带的歌舞,并让人教西施说吴语。西施入吴后,长袖缓带,轻歌曼舞,很得吴王欢心。吴王一时高兴,赠封勾践,把语儿之地还给越国。到最后,越国胜利,吴国灭亡。 越王战胜吴王后下诏,将就李更名为语儿,夫人产女的凉亭更名为女阳亭,亭旁的南沙渚塘称为语(儿)溪。南宋绍兴十八年,临安知府汤鹏举在崇德县西南建了一座“语溪馆”,崇德县黄元直编了一部崇德县志,就取名《语溪志》。“语溪”便成了文人墨客对崇福的雅称。此后,以“语溪”为名的桥道、馆舍及诗歌、书画相应而生。 沙渚塘边,也曾留下越女西施婀娜多姿的身影。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红妆救国的绝代佳人,在北沙渚塘的茅桥埭建造了歌舞庙以祀之。歌舞庙经历了千百年的的风雨,到新中国建国时仍具规模。大殿前有戏台,后有观音殿,庙里的屋架上,还架空放着一条用黄布做成的长长的龙灯。建国后,歌舞庙改为崇福供销社工厂,原址至今仍留有歌舞庙地名。 如今,南沙渚塘口岸的语儿亭早已无迹可寻,歌舞庙也在历史的云烟里消逝了。但与语儿、语溪相关联的故事一直在流传,歌舞浜还在不停的流淌,语溪水还日夜的流淌。 美人传说,英雄故事,随着千年流淌的语儿溪,传唱不绝。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