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街巷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街巷 > INTRODUCE

高桥缘何称“司马”?

2015-11-06 09:51 作者:沈惠金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大运河上的跨塘古桥建造精致,集建筑、雕刻、书法、诗词等艺术于一体,桥名也都有出典且有诗意,颇具水乡风韵及独特的桥文化。 桐乡市崇福镇域,原有10座跨京杭大运河故道的单孔石拱桥,如今孤零零只留存下一座司马高桥。该桥南北走向,桥长29.4米,桥面宽3

  大运河上的跨塘古桥建造精致,集建筑、雕刻、书法、诗词等艺术于一体,桥名也都有出典且有诗意,颇具水乡风韵及独特的“桥文化”。

  桐乡市崇福镇域,原有10座跨京杭大运河故道的单孔石拱桥,如今孤零零只留存下一座司马高桥。该桥南北走向,桥长29.4米,桥面宽3米,桥拱净跨9.7米。南北两侧跨步阶石各28级,石阶两侧各有2尺高的石栏。桥顶方形平台四角,各立望柱,柱端雕有小石狮。桥顶外侧两面,均雕有石额,楷书大字“司马高桥”。桥底为大拱形洞门,桥洞两旁,有石刻对联:东侧桥联为“碧浪驾舆梁,事隶夏官资共济;白栏依雉堞,情深秋水溯伊人”;西侧上联为“司马锡嘉名,谁继长卿高风,标题有兆”,下联已风化不可辨。

  据坊间流传,高桥是被赐名“司马”。何人所赐?何时所赐?桥联中“情深秋水”又当溯及何人?由于缺乏文献依据,如今已成了未解之谜。

  不知从何时开始,有人提出这样一种解释:据《周礼》载,周时设置六官,以司马为夏官,掌军政和军赋,后用为兵部的别称。光绪二年(1876)余丽元重建司马高桥,请求动用库银,得到兵部支持,这便是桥名的由来。此论一出,似乎司马高桥桥名何时所赐、为何而赐已经了然,故被广为引用。可是,这种说法与事实并不相符。

  据光绪五年(1879)刊行的《石门县志》记载:“司马高桥,旧名南高桥,在皂林驿东,明洪武间建。国朝乾隆十四年,邑人沈廷槐重建。同治甲子,兵毁。光绪二年,余令丽元请帑重建。”《石门县志》并没有提到司马高桥这一桥名始称于何时。

  道光庚子年(1840)重修的《嘉兴府志》有一张《临幸程站图》,图中,石门县城外已标有司马高桥。凭此,足以说明司马高桥桥名之由来并非始于光绪二年。

  再往前查发现,康熙六年(1667),石门县庠生夏方昊奉命督建包角堰桥(俗称南三里桥)。他在《重建包角堰桥记》中写道:“西有新桥,北有司马桥,皆昂,而此独卑,故行旅旁午,水涨舟高,沮格难行……今则增高三尺有奇,三桥并峙,形势既宜,人咸称便。”同年,夏方昊还写过《石门县浚河纪略》:“南自松老桥,北至玉溪镇东高桥,约三十里许……其最浅涩处,酌量加工,如迎恩桥起至司马高桥止,城湾一带往年水满之时,常患淤塞,此处更宜开深。”从上述文章可以得知,康熙六年以前,便已有司马高桥之名称。

  此外,还有更早的记载。明代海宁历史学家谈迁(1594~1658)的《枣林诗集》中,也提到过司马桥。谈迁读过不少明代史籍,觉得其中错漏甚多,遂立志编写一部真实可信的明史。他背着行李,步行方圆百里间,到处访书借抄,广搜资料。历经二十多年不懈努力,六易其稿,终于撰成四百万字巨著,即记载明代重要史实的编年体史书《国榷》。其间,谈迁不但到过崇德,还作过一首《司马桥经吕通政旧居》诗,诗云:“云鳞莽互动斜阳,有客追怀旧选郎。水到兰亭流易曲,草迷金谷径全荒。谁家富贵连东第?几处楼台隔北邙。今日茅檐非旧燕,那知玳瑁玉为梁。”诗中的吕通政,即吕希周,崇德县北阳桥(今属桐乡市高桥镇)人,“直塘改作九弯兜”便是他的杰作。吕希周曾在崇德县城佃屋而居,居所为县治东北一百五十步原宋酒税务旧址,也即明初的税课局旧址。按谈迁之诗写作年代推算,司马桥之名可能在明代天启(1621~1628)或崇祯(1628~1644)年间已经闻名遐迩。

  明万历十八年(1590),乌程(今湖州)人潘季驯绘过一卷《河防一览图》,全卷纵45厘米,横1959厘米。在这幅河防一览图上,绕崇德县城,自北向南,依次标有迎恩桥、东阳桥、小南门桥、新高桥、南三里桥。按图中地理位置看,东阳桥即青阳桥,小南门桥即司马高桥,新高桥位于皂林驿南(此桥早已无存)。

  再查万历三十八年(1610)崇德知县靳一派重修的《崇德县志》记载:“(崇德境内)横跨于塘者,桥凡十一……南高桥,一在驿南,一在驿东,洪武中建。”

  这两份资料告诉我们,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以前,现今司马高桥位置的桥梁,或叫南高桥,或叫小南门桥,尚无司马高桥之名称。

  万历《崇德县志》附有一张《崇德县城市图》,从图中可以看到,现今的司马高桥位置并没有标示桥梁。由此似乎可以确定:司马高桥的建造和命名时间,应在万历三十八年(1610)以后的三十多年期间,因此才有后来谈迁和夏方昊关于司马桥的记载。方志中记载的明洪武年间建造的桥梁,规模应不大,因为这里还不是大运河河道。

  至于高桥缘何称“司马”?仍然是个未解之谜。尚待后人通过更多的历史文献资料,深入探讨司马高桥桥联的含意,破解这个小小的历史文化之谜。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