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街巷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街巷 > INTRODUCE

老家全公亭

2017-04-17 09:23 作者:黄艳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说起全公亭,现在的年轻一点的平湖人基本都是一脸茫然。但是,你换个词全塘,噢!那就有一大半人都知道了。全公亭这个小镇离平湖城区并不远,从前的人们都管这个小镇叫全公亭,当然现在的人都习惯叫全塘,全塘这个称呼其实就是全公亭加上穿镇而过的黄姑塘而

  说起全公亭,现在的年轻一点的平湖人基本都是一脸茫然。但是,你换个词“全塘”,“噢!”那就有一大半人都知道了。全公亭这个小镇离平湖城区并不远,从前的人们都管这个小镇叫全公亭,当然现在的人都习惯叫全塘,全塘这个称呼其实就是全公亭加上穿镇而过的黄姑塘而来。

  说起来,全公亭真的不大,镇虽小,近年来却也早已是翻天覆地大变化了。但不管再怎么世事变迁,一想起老家,我脑海里保留的却总是儿时的样子。

  通常,江南一带小镇居民都是沿河两岸而居。可从我有记忆起,在全公亭,大家却都只住在黄姑塘北岸。说是原本两岸都是有人居住的,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拓宽黄姑塘时,把黄姑塘南岸河边面北的房子拆了。镇上就只剩下一排面南的民居和一条石板路了。我有记忆的时候,已到了八十年代初。那时,全公亭的老街,从东到西只有几百米,集镇主要在中心弄到镇西的生产资料部,我家就在生产资料部隔壁。

  江南小镇不只样子差不多,人们的生活也都是差不多的。老酒慢笃笃地咪,日子慢笃笃地过,悠闲而自在。小时候,我总觉得好像所有的人都是互相认识似的,几乎每个路过我家的人都会打声招呼:“黄先生”、“黄师母”。

  爷爷被称呼为“黄先生”,我是毫不奇怪的。毕竟,爷爷识文断字。后来知道了,这一声“黄先生”叫的不仅仅是爷爷本身,也是因为他是黄家的后人。

  在全公亭,几乎人人都知道黄家。据说集镇的形成就源于黄氏一族。但黄氏其实并非土著,“我们到底是从哪里过来的?”小时候,这是我常常要问的。“太湖洞庭山啊”,爷爷总是悠长地答。说实话,老人家一辈子没怎么出过远门,但是这个祖祖辈辈口耳相传的地名却是深刻的烙印,不会忘。直到现在,老家留下的家具器物上都有“江夏”两个字,以前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现在知道了,那是我们家族的根。

  知道“志在堂”则又是后来的事了。有次翻看山凤辉《芦浦竹枝词》,第十四首云:“古树参天志在堂,读书门第继黄香。庭前花草如生意,好句独留范沈阳。”原手抄本注:“康熙辛亥春仲,巡抚范公承谟奉命清丈屯地,舍于黄氏志在堂,题屏联云‘庭前花草如生意,海上风云写壮怀。培风堂主人题赠’,字迹尚存。”第十五首为续咏:“修竹千竿隔野烟,一弯流水绕窗前。日斜西爽居头坐,独对青山忆昔贤。”后注:“陆清献公尝下榻于全公亭侧黄氏(志在堂),书其额曰‘昔骚人雅士多结庐于山水间,洵足乐也。我友宗石,搆椽海滨,临清流、荫乔木,恰与九峰遥对,余过而乐之,因颜其居曰西爽,以寄赏
云。’墨迹犹存。”

  国人是世界上最重视祖先崇拜传统的一个民族。历来每个姓氏、每个宗族、每个支派都有自己的堂号。让子孙们提起自家的堂号,就会知道本族来源,以记颂祖先功德。如今,志在堂原址早已不复存在,就是黄氏后人新建的新宅“西黄”也看不到原有的印迹了。但是,“志在堂”这三个字该是镇上每个黄氏后人都该铭记在心的。

  一百多年前的全公亭是什么样子,我们已不能确切知道.我们只能知道,百多年前,我们的祖辈曾经在这里编织着生活。而现在,他们早已成为深埋地下的一捧骸骨,他们生平的事迹也随着岁月流逝模糊变浅,最终被遗忘。而今,老家那些年迈的长辈也已站在风烛残年里,当他们这一代人也老去,谁能告诉我们的后代,那些祖辈的名字,告诉他们关于家族的历史,那些岁月更替变迁的故事?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