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街巷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街巷 > INTRODUCE

鱼行街忆旧

2018-12-01 10:26 作者:欧福泰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在许多老嘉兴的记忆中,嘉兴市区北部曾有一条老街叫鱼行街。这街不算大,南起解放路,北至鉏家桥,长180米,宽4米。在我的印象中,上世纪60年代,此街的路面为碎石砌成,后改为沥青路面。就是这条地处城外并不起眼的街,早先在嘉兴城也曾出过环头(嘉兴话:

  在许多老嘉兴的记忆中,嘉兴市区北部曾有一条老街叫鱼行街。这街不算大,南起解放路,北至鉏家桥,长180米,宽4米。在我的印象中,上世纪60年代,此街的路面为碎石砌成,后改为沥青路面。就是这条地处城外并不起眼的街,早先在嘉兴城也曾出过“环头”(嘉兴话:风头),一本戏《走麦城》、一部电影《火烧红莲寺》,引得众多嘉兴人越过运河,赶到鱼行街的文明戏院来观看……

  鱼行街,顾名思义,在历史上曾经开设众多鱼行,因此名之。据史料记载,鱼行街的兴起时间较早。

  自古以来,嘉兴府就是江浙一带著名的淡水鱼产区,也是海水鱼的主要集散地。宋代,鱼行街东面的春波桥一带,就是渔民出售鱼货的集市。宋代陈铭曾有《春波渔市》描绘当时鱼市的热闹场景:

  濒溪有居廛,两岸舟竞檨。

  风含水气腥,晓作渔人市。

  鱼羹何处无,无钱买金鲤。

  由于仅在春波桥一带临河做鱼货的买卖交易,场地实在太小,后来的鱼市就慢慢通过西河街(今解放路东段)向西发展,在鱼行街处开店建房,大量收购或批发鱼货,这条街也就逐渐叫成“鱼行街”。

  每年水产品上市季节,鱼行街就显得特别热闹,满街都是一股子鱼腥味。

  春节前夕,嘉兴北片廉让乡(今属秀洲区王江泾镇)、双桥乡(今属王江泾镇)、栖真乡(今属秀洲区油车港镇)等地的渔民,划着小船,将自家饲养的草鱼、鲤鱼、花鲢运至鱼行街出售,甚至湖州菱湖、双林及千金、石淙的渔民也用倒梢划水船,装载着鲜鱼运到嘉兴鱼行街销售。清明过后,黄鳝上市,鱼行街的鱼货除供应本地市场外,多余部分还运至苏州、上海等地销售。立夏开始,各鱼行又开始大量收购批发鲫鱼、杂鱼,还有乍浦的黄鱼。中秋节后,吴兴、德清洛舍等地的淡水鱼也运到嘉兴鱼行街销售。黄鱼汛一过,黄蟹又开始在鱼行街与顾客见面。蟹汛期间,江苏铜罗思古桥、澜溪塘、盛泽、平望、昆山周庄及嘉善西塘、丁栅、俞汇等地也纷纷前来鱼行街销售。此后,嘉兴城区许家村及郊区栖真、澄溪、南汇、双桥等地渔民开始张虾笼,河虾又摆在了鱼行街的柜台上。

  当时鱼行不仅做淡水鱼买卖,也做海水鱼生意。海水鱼主要有黄鱼、鳓鱼、带鱼、马鲛鱼等,鲜海货来自舟山、上海、乍浦等地,咸海货也有来自苏州及长江以北地区。

  在鱼货交易中,渔民将捕得的大部分鱼货一般都通过鱼行销售。鱼行代客买卖,从中收取佣金。为了扩大自己的业务,鱼行向渔民放米放款,以拉牢长久的货源。渔民收受米款之后,捕得的鱼货就只有向放贷的鱼行投售,鱼行则由此攫取鱼货专营权。

  有句老话“隔行如隔山”,在鱼行中,老板间的交易数目不是很直白的数字,而是用一些行话(暗语、切口),局外人是听不懂的,大概是为了保守商业秘密吧。我曾听鱼行街从事过鱼货交易的老人说起过,鱼行业中数目字的行话一般以每个字露出头的笔画为依据,比如“一(由)、二(中)、三(人)、四(工)、五(大)、六(龙)、七(先)、八(边)、九(弯)、十(了)”。这多少带点神秘色彩的江湖味道,但也反映出旧社会商业和社会的一个真实状态。

  因为依傍运河,交通方便,漕船较多,店多成市,使得鱼行街不仅做鱼货生意,其他各行生意都做得挺好。

  清代道光咸丰之间,“宣公、春波肆廛鳞次,北板米市,囤积数十万,虽僻巷无隙地,可谓盛矣。”鱼行街上的鉏家桥,虽然长度只有8.15米,但十分闹猛,为鱼行街增色不少。清代《古禾杂识》记道:

  小菜行聚鉏家桥,肩挑者五更时负筐而往,谓之出北行。

  陆以諴和《鸳鸯湖棹歌》就写到这一盛景:

  白苋紫茄盈担中,五更贩客聚城东。

  鉏家滩上夜深市,隔岸星星灯火红。

  说明当时鱼行街鉏家滩一线是嘉兴城粮食、蔬菜、鲜鱼的重要市场。 

  清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和清军在嘉兴激战,作为原先商贸发达的甪里街“弥望焦原”,于是许多商贾均云集于城北塘湾街(今北京路),而鱼行街临近塘湾街。于是,鱼行街又比以前更加兴旺,南北货、腌腊、药材、水果、米业等商行,无不云集于此。出版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的导游手册《嘉兴》在嘉兴城区地图,就标注着正在修筑中的自鱼行街柴场湾通往嘉善的公路。

  光绪二十八年(1902),鱼行街北邻的光明街设立了嘉兴海关,街面又呈兴旺之象,茶馆酒肆应运而兴,街两边茶楼、酒店、点心店、糖果杂货店等林立。

  清末,有位嘉兴人叫李乐山,颇有几分经营头脑,他看到鱼行街的生意如此兴盛,但缺少文娱场所,便谋划建一座戏馆。于是,光绪三十四年(1908)左右,李乐山在鱼行街北端、鉏家桥南侧,建起了一座“文明戏院”,既可喝茶又可看戏,还邀请一些水路京班前来演出。戏院名在当时也较为时尚,因为当时国人对“文明”一词的含义还不甚懂,拉屎不用手纸、喝水喝生水、大小便随地乱拉、开口说脏话等随处可见,经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后,逐渐开启民智、倡导文明,“文明”一词以后才慢慢变成习惯。

  文明戏院因市口较好,众多艺人闻讯前来。当时鉏家滩一带停满了戏班船只,演员们住在附近旅馆,早晨在香橼浜吊嗓踏步,在戏院舞台练功开打,晚上登台演出。民国时,文明戏院的票价为“日戏,正厅包厢均二角,边厢一角;夜戏,正厅四角,包厢五角,边厢二角。”民国十八年(1929)陆志鸿著的《嘉兴新志》载:

  鱼行街处于车站与塘湾街之间,清季始设戏馆,市面遂呈勃兴之象。 

  上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京剧演员“小三麻子”李吉来曾在文明戏院演唱《走麦城》,风靡一时。1928年下半年,文明戏院放映由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摄制、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主要演员有郑小秋、胡蝶、夏佩珍等的18集电影《火烧红莲寺》,引起嘉兴全城轰动,许多人争相到鱼行街的文明戏院看这部电影,后来还有“红莲寺一把火放出了无数的剑影刀光”之说。

  1937年11月,日寇侵占嘉兴时,鱼行街被烧,商店尽毁,文明戏院幸免于难。建国后,鱼行街依旧是热闹的街市。1966年改名为解放北路。1989年,鱼行街拆迁拓宽。1990年,鱼行街更名为秀州北路。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