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街巷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街巷 > INTRODUCE

和尚荡与天花荡(下)(2)

2019-12-02 11:03 作者:邵洪海 袁培德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东禅寺古银杏苍老的躯干 来与未来 世传苏东坡、文徵明和徐霞客均到过东禅寺。 后人认为苏东坡到过东禅寺是因为他在有一首写寺庙的诗中提到修竹:清风肃肃摇窗扉,窗前修竹一尺围。东禅寺有修竹轩,窗外有修竹。但修

  

东禅寺古银杏苍老的躯干

  来与未来
  
  世传苏东坡、文徵明和徐霞客均到过东禅寺。

  后人认为苏东坡到过东禅寺是因为他在有一首写寺庙的诗中提到“修竹”:“清风肃肃摇窗扉,窗前修竹一尺围。”东禅寺有修竹轩,窗外有修竹。但“修竹”并不是东禅寺独有,它是指茂密高大的竹林,不是某一种竹子的品种。苏东坡在元祐间确实到过嘉兴,那是元祐四年(1089)去杭州任知州途中。他到嘉兴,首先想到的是四川同乡陡门报本禅院的文长老。上一回到访,文长老即在病中,现已隔多年,不知情况如何。苏东坡沿运河坐船到报本禅院,却听闻文长老已驾鹤西去。他感慨万分,把心里的难过化成一首怀念之诗:《过永乐,文长老已卒》。在这种情境下,加上赴任的匆忙,他不太可能再到深藏在嘉兴北部的东禅寺去探访。况且从时间上推算,那时的东禅寺至多刚刚兴建,影响力应也是有限的。

  当然这也只是我的推测,但后人有考证东坡这首诗实为《寿星院题壁》。这个寿星院在杭州西湖。清人杨象济在《修竹轩记》中也有言:“考苏轼此诗为《寿星院题壁》作,地在今西湖上,修志者合二为一,误也。”

  传说文徵明到过东禅寺也是因为一首《东禅寺》的诗:“古寺幽深带碧川,坐来清昼永于年。虚堂市远人声断,小砌风微树影圆。笔砚更偿闲里债,茗薰聊结静中缘。落花啼鸟春如许,却诵新诗忆遇贤。”这首诗是文徵明在苏州东禅寺作,并非在秀水东禅寺。诗末句中的“遇贤”是苏州东禅寺传说中的高僧,有点类似于济公,喜欢吃虾与鸽子肉,唯时饮酒,醉则成歌喉,因号酒仙。吴宽、沈周、唐寅、文徵明、祝枝山等名士常至苏州东禅寺相聚唱和,名声很响。

  但是文徵明路过和尚荡畔的东禅寺也是有可能的。据朱仿枚的《新塍镇志》载:“新塍东五里,今称平家港,有平家别墅,乃明仲潜夫故居。”仲潜夫也称仲潜溪,是个隐士。他的儿子仲春龙在嘉靖中以太学生授文渊阁中书舍人,与明七才子王元美、谢茂秦等相友善,名声很响,人称有“襄阳右丞(孟浩然、王维)”之才。据说文徵明曾到过潜溪的平家别墅,有诗作为证:“新溪东下水云长,溪上潜夫旧草堂。一曲风烟独自古,百年鱼鸟已相望。天随乐事惟栏鸭,杜老闲情在野航。却笑武林人好事,种桃空复引渔郎。”朱仿枚的《新塍镇志》里还有文徵明赠仲潜溪书画扇的记录:“扇面泥金笺,乃文待诏赠仲潜溪者。雍正时藏裔孙仲起韩家,相距几三百年而墨光焕发,神采如新。”

  文徵明要到平家港,最方便的是从麻溪入西雁荡,再过天花荡与和尚荡。故在和尚荡畔停留片刻,到自己在苏州时很喜欢的同名禅寺一游,也不无可能。

  传徐霞客到秀水东禅寺下榻过一个晚上,则可断定为无稽。《徐霞客游记》载:
  
  丙子(1636)二十六日,过二荡,十五里为西塘,亦大镇也,天始明。西十里为下圩荡,又南过二荡,西五里为唐母村,始有桑。又西南十三里为王江泾,其市愈盛。直西二十余里,出澜溪之中。西南十里为前马头(即钱码头),又十里为师姑桥。又八里,日尚未薄崦嵫,而计程去乌镇尚二十里,戒于萑苻,泊于十八里桥北之吴店村浜。其地属吴江。
  
  从游记来看,二十六日当天徐霞客才到的王江泾,而当晚已至澜溪塘,泊于吴江。从一天里经过的路程来看,徐霞客是在过西雁荡后,从麻溪直接到了澜溪塘,不太可能拐到和尚荡畔的东禅寺一游,更加不可能在庙里睡上一个晚上。

  对于美好的传言,世人往往更愿意相信它是真的。前两年还有为抢李白的故乡,多地争得面红耳赤的事。对于三位名人是否到过东禅寺,尤其是苏东坡,不仅是现在,就是在明清时期,也常以讹传讹。明末清初学者、藏书家蒋之翘就有“溪回疑绝壑,寺古遂幽情。坡老题留在,层轩翠竹深”的诗句,使后人有了误会。当然这种误会也并非一无可取之处,至少使得很多文人慕名而来,留下了不少诗作。

  到东禅寺的访客中,也有不只是慕苏东坡之名的。清人计楠,字寿乔,家于闻溪,筑小圃曰一隅草堂,故自号隅老。计楠是个妇科医生,但很喜欢画画,与清代篆刻家、书画家奚冈和给乾隆帝献绘《太平欢乐图》的方薰都是朋友。他更喜欢花艺,尤其喜欢牡丹。据说东禅寺有一株远近闻名的牡丹,计楠曾多次前去观赏,留下了不少诗句:“平生得意在花木,诸花虽多爱此独。东禅寺报鼠姑开,渴饮一见消鄙俗。”鼠姑是牡丹的别称。计楠在赏玩牡丹后还作了《牡丹谱》,他在自序中道出了他赏花的态度:“莺花风月,本无常主,好者便是主人。牡丹客也,我主也。以我之好也,好之深,则来之众。”

  因为我的喜欢,所以这牡丹的美好就为我所有,成为我的美好。这不是占有的心里,而是一种“懂得”的默契。知音难觅,世间美好的事物或许也都在希望遇到这样的懂得之人。据朱仿枚《新塍镇志》载,东禅寺边同时代有一位叫钱栋(字鹏云)的人也喜欢莳花艺竹。平时不问外事,择了东禅寺旁的幽僻之处种了各种花木。空闲时,就对着花木说话吟诗。计楠和钱栋,这两个有共同爱好的有趣之人,不知有无交集。

  到东禅寺的访客中,还有一位“闻溪佳士”杨象济值得一说。杨象济,字利叔,号啸溪,自号汲庵,是秀水闻川(今嘉兴王江泾镇)人,咸丰九年(1859)举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夏天,明知东坡所写的“修竹”诗为杭州西湖寿星院,他却依旧选择在东坡诞辰日,以“为公祝寿”的名义召集文人雅士在东禅寺聚会。聚会后,他还请苏州有名的画家黄均作《修竹轩图》,并请张廷济和杨澥题写引首和跋。张廷济,原名汝霖,字顺安,号叔未,晚号眉寿老人,是晚清时期有名的金石学家和书画家。杨澥,字竹唐,号龙石,是江苏吴江的金石考据专家。两人在当时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杨象济在苏东坡的诞辰日如此劳师动众、费心思,其用意在他所撰的《修竹轩记》中说得很明白:“既订前人之误……而竹木深秀,颇极幽深之乐。余非好苏氏之举者,特以旧迹不忍废弃亦幸。今时于世无斋,优游田间,得与诸同志于此作文酒避嚣之地,则亦不可少已。”简而言之,杨象济搞聚会、请人作《修竹轩图》,目的有三个。一来是修正前人认为苏诗写东禅寺的误会;二来是不忍曾经繁盛一时的东禅寺没落;第三是为“偷得一时静雅”而聚会,在时局动荡的清末,择一幽雅之处,聚若干志同之人,喝酒作诗,实在是难得的奢侈。

  这是一群有才有心而又好玩的人。

  繁盛与衰退,来过与没有来过,于时光而言,似乎已显得不那么重要了。站在东禅寺的古银杏旁,我看着保宁桥下斜桥漾的水正缓缓地向天花荡流去。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