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见笕字,人们首先会想到笕桥机场,笕桥原是杭县的一个小镇,因早在20世纪初建造飞机场而闻名于世。笕是一个形声字,音从见,义从竹,是引水用的竹管。在江南水乡,竹子是最常见的植物,也是最常见的用具,人们将竹节凿通,可以接水,像现在的塑料水管。将
看见“笕”字,人们首先会想到笕桥机场,笕桥原是杭县的一个小镇,因早在20世纪初建造飞机场而闻名于世。“笕”是一个形声字,音从见,义从竹,是引水用的竹管。在江南水乡,竹子是最常见的植物,也是最常见的用具,人们将竹节凿通,可以接水,像现在的塑料水管。将它埋于堤岸之下,大端连接河浜,小端悬于圩田,水便会源源不断地流入,不用时,只需堵塞一端即可,可见笕是一种简易的灌溉工具。笕桥地处水乡,阡陌田野间肯定有许多这种引水用的竹管子,其实在唐代时候,西湖周围尚是田野,也有笕,白居易在《钱唐湖石记》中说道:“钱唐湖一名上湖,周围三十里,北有石函,南有笕,凡放水溉田,每减一寸,可溉十五余顷。”石函又作石涵,是石砌的小涵洞,与笕同时放水。可见笕与涵都是水利灌溉设施。 京杭古运河斜穿桐乡全境,长达八十华里,将桐乡分作塘南、塘北、塘东、塘西四部分,综观整个地形,塘南高而塘北低,塘东高而塘西低。塘东尤其是塘南,多平坦广阔的荡田,塘西特别是塘北,多低洼错落的圩田,笕最适用于圩田区,所以在塘西特别是塘北最常见。原新生镇和原炉头镇在塘北,南接运河,沿岸有曹家笕、乌道笕、李家笕、大庙笕、小同笕、穆家笕、酆家笕、正家笕等。笕不仅建于运河边,更多建于众多小河浜两岸,这些小河浜深入圩田区,纵深数里或十数里不等。从前,每到小满时节,要插秧了,圩田需要灌溉,随处可见笕在放水,悬于田旁,汩汩自流,农民在田间耕种,一派原始的田园风光。抗战时期,爱国诗人钟桴作《御儿竹枝词》十余首刊登于《塘南半月刊》上,其中第一首写道:“运河衍派一条条,境内沿塘十二桥。过笕有涵横有渡,行人方便到今朝。”从中可知,一直到近代,笕还是一种常见的灌溉工具。 桐乡八十里运河两岸古老的水利设施遗迹,一直到20世纪七十年代初运河全线拓宽时才被毁,如石门至陡门一段原有的备河、纤道,而单桥南堍一段用以泄洪的河道,则到九十年代中期运河第二次拓宽时才填没。我妻子娘家在塘北,属原炉头镇杨园村,距运河不远,有一次我走北岸塘路去她家,见一条小河的出口处有一座小巧玲珑的石平桥,东西走向,紧贴运河,式样很古朴,心生好奇,便停下自行车仔细察看,见靠里的中间石梁上刻着“酆家笕桥”三字,旁边还有一列小字,隐约是“光绪××年”字样,可见这里原是酆家笕。桥北小河蜿蜒向北,长达数里,两岸便是低洼的圩田,我想象从前播种时节,农民灌溉主要是依靠笕这种简便的工具。这座名叫酆家笕桥的小石桥也毁于运河第二次拓宽之时。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