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嘉兴的张家弄,就是现在勤俭路的建国路口到少年路口这一段。早在1956年,政府就把庙前街、学前街、张家弄和芝桥街连在一起,又打通了当时新马路小学(曾名南湖一小)的操场及秀州中学的一部分操场,筑了勤俭路。当时张家弄拆除拓宽的是这条路的南侧,路的北
嘉兴的张家弄,就是现在勤俭路的建国路口到少年路口这一段。早在1956年,政府就把庙前街、学前街、张家弄和芝桥街连在一起,又打通了当时新马路小学(曾名南湖一小)的操场及秀州中学的一部分操场,筑了勤俭路。当时张家弄拆除拓宽的是这条路的南侧,路的北侧基本上保持原样。 很小的时候,跟着父母去过几次张家弄。印象里的张家弄光线暗沉沉的,有湿漉漉的石板路,还有弄口三面粽子店的旗,其中一面上有只大公鸡。1963年,由于工作关系,这条路走得较多,所以,如今说起勤俭路上的这一段,好多当时的情景就浮现在眼前。 记得在建国路和勤俭路口的西南角,较长一段时间里坐落着一家百货商店,即新联百货商店。当时,丽桥堍的第一百货商店是嘉兴最大的百货商店,新联应是第二,建国路上的十间头顶多和它平起平坐。新联地处市中心,生意比一百和十间头都闹猛。新联隔壁是新华书店,书店往西是吴震懋,曾名庆丰楼。庆丰楼西边是人民戏院,再是兰台药局,最后是少年路口的电影院。和路南相比,路北新老房子并排一起,不如路南整齐。五芳斋大楼建造的确切年份,我记不起来了,但它当时傲立老嘉兴的气派是其他建筑难比的。在它的西隔壁是个三个门面的房子。中间是大门,两旁两间只有窗,装有铁栅栏。这房子是清水墙,看得出来,新造的时候很不错,但那时很破烂了,里面住了好多户人家。院子西隔壁记得是家糖食店,两三个门面。那家旅店也有点印象。还有就是许多人回忆张家弄时提起的“八间头”,它们并不在街面上,得从一个大门洞进去,八间木门木窗的房子并排连着,虽是老房子,但仍然“挺挺括括”,也住了好多人家。 印象较深的还有一家理发店,店名新光,在庆丰楼对面。走进大门,朝东的一排理发椅属女子理发部,朝西的一排理发椅属男子理发部。当时,城里理发的名店,除了新湧洲,就数新光了。人民戏院对面,勤丰馄饨店的生意极好,一碗小馄饨一角三分,那只饼也很好吃,和复兴汤团、杏花村粉丝千张包同是嘉兴的名小吃了。对着兰台药局和人民戏院,有一条短弄,十几步路吧,走进去是县建的两层楼职工宿舍。 从短弄口到少年路口,有民房,还有两个食堂,都在居民住的老房子里。一个是中百食堂,从一间老房子的一条弄堂走进去,里面蛮大,供百货公司、商店的职工用餐。外单位去就餐,要交搭伙费,搭伙费可报销。另一个是在路口的一个石库门里,两开间,楼下是食堂,楼上是住户。这是居民会办的,叫勤俭路食堂。大菜碗盛饭,小饭碗盛菜。食堂隔壁转弯角是爿小烟纸店。居民会很会动脑筋,后来在烟纸店对面的少年路上,靠着墙壁,搭了几间小屋,几个五十多岁的阿姨开了个面店。面店里只有两三张小桌子,只供应两种面,咸菜肉丝面和榨菜肉丝面。浇头预先炒好,放在两只大碗里,面是现下的,再放浇头。由于价廉味鲜又快速,吃的人很多。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中,勤俭路这一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不变的是这条路上的热闹和繁华。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