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水墩,是嘉兴运河段重要水利设施,位于嘉兴市城北芦席汇历史文化街区旁,大运河嘉兴段环城运河与秀水河交汇处,面积2850平方米。隋大业六年(610),隋代开浚运河时留下的水利工程设施。 大业六年(610),隋炀帝调集十数万民工,重新拓宽、疏浚江南河,《
分水墩 水天庵 分水墩,是嘉兴运河段重要水利设施,位于嘉兴市城北芦席汇历史文化街区旁,大运河嘉兴段环城运河与秀水河交汇处,面积2850平方米。隋大业六年(610),隋代开浚运河时留下的水利工程设施。 大业六年(610),隋炀帝调集十数万民工,重新拓宽、疏浚江南河,《资治通鉴》载:大业六年“冬,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至余杭(今杭州),八百余里,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并置驿宫、草顿,欲东巡会稽(今绍兴)”。 其经由路线,北起江苏镇江京口,进入嘉兴后,由王江泾至杉青闸,穿越嘉兴城,经石门、崇福、长安至杭州,于白塔岭附近入钱塘江。 嘉兴因西南之水在今北丽桥出口处水流急,容易翻船,就建了“分水墩”水利工程。“分水墩”主要为了分流河水,缓解水势,保证运河水位和流速的稳定和船只的安全。看似“河中小岛”,实则是水利工程。当运河西来之水与秀水东南之水在此会合后,一部分通过分水墩南的夹河东流入鉏河,大部分则随运河东流。这样运河之水大体保持平稳缓和的状态,不至于突然湍急,造成事故。中国大运河申遗后,分水墩与芦席汇间造了一座上墩桥,桥柱两旁有一副楹联:“东接鉏河汇三店,西靠芦席引两水”。 分水墩上有水天庵,初建于唐神龙二年(706),清同治年间又经过重建,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是嘉兴历史悠久的古庵。 关于水天庵也有传说。以前,分水墩附近的这段运河,船运繁忙,水流湍急,事故频发。民间传说有水妖作怪,后来有一位普陀山尼姑定庵师太云游经此,决心募钱在分水墩建庵镇妖。街坊群众纷纷助银认募,三年后,庵成,取名水天庵。 早先,水天庵只有一个殿,门正对端平桥的拱形桥孔,殿内正中供奉观音菩萨全身塑像,两旁还有其他佛像。观音像前梁上除挂着旌幡外,殿前檐下挂灯三盏,每天定时在晚间点燃,早上熄灭。这三盏灯所悬挂的位置正和端平桥的桥孔成一直线,夜幕中,灯的光亮在端平桥以北远处的船上就可看到。从此,夜晚从杉青闸运河进端平桥的船只事故少了,人们称颂定庵师太做此善事功德无量。庵出名了,进香拜佛的人也多了,特别是船民。凡进香的香客都在观音菩萨前红色的“乐助灯油”募化箱内纷纷投钱,乐助灯油费。 水天庵建成后,这段航道平安多的原因,但并不是镇住了“妖”,而是这三盏灯实际起到了航标作用,提醒船工谨慎驾船,所以事故少了。 水天庵是嘉兴的一处古迹,历代文人都曾慕名来此,并吟诗以作纪念,清吴光昭就有一首《过水天庵诗》云: 问渡寻游水上洲, 檐林闲寂好勾留。 竟忘白发残年叟, 同赏黄花九月秋。 僧饭者黎聊可给, 儒餐粗粝复何求。 平生识得清凉趣, 未许尘埃翳远眸。 当代学者庄一拂也在和鸳鸯湖棹歌之五十中写道: 芦荻花开秀水湾, 水天庵小得其环。 欲求彼岸高人宅, 却向云山作礼还。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