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店的老镇区,从铁路桥起,人民街沿着市河梅溪由西向东蜿蜒,曾经的米棚下,这里依水遍布众多的小弄和石桥,到处呈现出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作为旧时商业繁茂地的镇东区,老街弄的名字市井化、商品化的气息甚浓,梅湾弄就是其中之一。 梅湾弄长约一百米,宽
王店的老镇区,从铁路桥起,人民街沿着市河梅溪由西向东蜿蜒,曾经的米棚下,这里依水遍布众多的小弄和石桥,到处呈现出“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作为旧时商业繁茂地的镇东区,老街弄的名字市井化、商品化的气息甚浓,梅湾弄就是其中之一。 梅湾弄长约一百米,宽约两米,明显的要比一般的弄堂要宽。用一条鱼的鱼骨作比喻,那鱼头处伸到人民街梅溪河附近,鱼尾连接长生港。躯干上的鱼刺为两排东西向的民居和对着梅湾弄的门道。 我们的老医院在长生桥堍下,与梅湾弄一河之隔。每天下班回家,必然路过梅湾弄,梅湾弄口摆着几个肉摊和本地菜农的地摊,顺便买些猪肉和蔬菜,回家做饭。老底子居民住的房子没有卫生间,一清早,会发现弄堂两旁街沿上零零落落摆放着的马桶,而环卫所工人拖着木桶做的粪车一家一家地倒马桶。只要天一蒙蒙亮,不少弄堂人家就会在自家门前生起炉子,柴灰煤烟一起向马路当中“奔涌”,同时也预示着小弄里新的一天生活开始了。 梅湾弄的南出口在市河梅溪河,东面便是长生港,梅湾弄北侧从前是王店玻璃厂,当时生产的玻璃灯罩、灯管、花瓶畅销华东地区。据玻璃厂的退休职工回忆,玻璃厂试产啤酒瓶时,投入了大量资金,由于技术没跟上,生产失败,最后资不抵债,被一河之隔的工具总厂兼并。在长生港畔耸立多年的烟囱证明着过往的一切。 梅湾弄的东出口在长生港,这里以前是王店食品站,与我们医院隔河相望。弄口东面以前开过一家茶馆。因为小弄南临市河梅溪,左右都有河埠头,乡下来的农船停泊也很方便。每天清晨是最热闹的时候,茶馆里聚集了很多附近的各色人,以中老年人居多,每个人面前一杯清茶,有些还带着早点,气氛非常热闹。细细听,嘈杂的人声里有各色的行情,还有最近的新闻。附近来喝茶的农民经常性带些如鸡、鸭、禽蛋、竹笋、叶菜类的土产,摆在茶馆门口,一边喝茶、一边做买卖。有的农民风趣地说:“这叫换壶茶钿。”除了乡下进城的农民茶客外,还有街坊上天天喝早茶的老茶客。 除了茶馆,梅湾弄口小吃店和餐馆随处可见,各种特色小吃应有尽有。弄堂里小吃店和善于穿着打扮的王店人一样有腔调。店面窗明几净,灯火通明,桌椅整洁,做的点心,像生煎包、小笼包、烧卖等,用料实诚,味道鲜美。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那时家用小汽车和电瓶车还没有普及,镇上许多上班的工人都是骑自行车上班,到了梅湾弄口,买一客小笼包子,或者两个鲜肉大包,挂在自行车龙头上,带到单位吃。如果时间宽裕,则坐下来,点一碗紫菜虾皮汤,蘸着大有酿造厂生产的老陈醋,笃悠悠地吃一顿早餐。 前两天,我又去了趟梅湾弄。弄口的茶馆已经关了,现在开着一家面馆,是一对外来的小夫妻开的。中午时分,三三两两的食客在吃面。往里走,左边一排两层的楼房,是以前供销社的仓库,已是人去楼空。随着王店整个经济重心转到镇西的工业园区,老镇区显得有些寂寥。 我站在弄堂里,看着老屋发呆,一大片的从前涌过来紧紧包围我,让我想起了往日梅湾弄的模样。不知不觉,一个中午的时光如河面上的不系之舟,从弄堂里轻悄悄地划走。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