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史料记载,春秋末期吴越两国争战,自公元前510年至前475年,前后历时三十五年。其间爆发“槜李之战”“夫椒之战”等著名战役,“槜李之战”的战场就位于今嘉兴秀洲区洪合镇一带。
![]() 据史料记载,春秋末期吴越两国争战,自公元前510年至前475年,前后历时三十五年。其间爆发“槜李之战”“夫椒之战”等著名战役,“槜李之战”的战场就位于今嘉兴秀洲区洪合镇一带。洪合村九里港南北两岸,古时皆为千亩草荡,相传为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的古战场。1959年,该地经考古发掘,出土了箭镞、马骨等大量古代兵器,为相关历史记载提供了有力的实物佐证。 《春秋左氏传》记载,公元前496年,吴越争战,越国获胜。为纪念此事,宋代有人在今秀洲区洪合镇旗杆下村九里港处建有一座石桥,名曰国界桥。历经岁月沧桑,桥体几度倾颓与重修,现存桥梁建于明代,清代又经修葺。此处也成为历代文人凭吊怀古之地,被誉为“秀州八景”之一。 国界桥为三孔石柱平板桥,1981年10月被列为嘉兴市文物保护单位。此后国界桥名气越来越大。据资料,关于嘉兴马家浜文化及吴越之争的国界桥,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已有文字记载。彼时,我先师许明农先生与张天方、卫聚贤、陈志良等地方文史专家,共同撰写《石鱼记》《从发现石鱼说吴越之图腾》等文。当时他们还结伴去了嘉兴双桥和新塍,考察研究双桥出土的玉器和古物。后来这些原始的资料、文章发表在上海《时事新报》等刊物上。 在许明农先生所藏的《友石轩金石存》一书中,收录有国界桥出土石鱼的照片与资料,上有嘉善考古学家张天方以金文题写的“古代石器图说”六字。该书由许老挚友、诸暨名士余重耀先生题签。 许明农(1908~1997),曾用名许石友、许炎,号缶禅,别号五行居士,斋名烟雨簃。他精于黑陶制作,擅书画,富收藏,为一代艺文大家。 余重耀(1876~1954),别号遁泸,举人,曾任之江大学教授,文宗两汉,诗承唐宋,书法尤为世所称道。他与康有为、章太炎、梁启超、陈三立有交往,著述颇丰。1951年,他将大量文献史料与丛稿捐献给国家,备受民众尊敬。 许老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发表《从发现石鱼说吴越之图腾》一文(署名许石友)。文章详述在新塍界桥“宴公廟”发现石鱼之经过,并论证石鱼为吴越图腾。同年六月二十三日,他又发表《石鱼记》一文,文中附有国界桥出土“石鱼”原图,使后人得以一窥其貌。许老一生致力于嘉兴地方文史研究,所遗《烟雨簃艺屑》中,收录有朱瘦竹题签的“鱼形石磬”拓片册页。 拓片上有一段文字记录:鱼形石磬。此石鱼乃一九二七出土于春秋时代嘉兴古战场草荡中,初考系新石器晚之物打击乐器制作。补茂线条优美,诚属难得之珍品。承考古专家卫聚贤鉴定,由金石家蒋良佁摄影,发表于上海《时事新报》。缶禅补记于壬申之夏时,八十有四退居在春波里,螺蛳浜,烟雨簃南窗下。 从20世纪20年代后,其时已过去五十多年,先师还惦记着那条石鱼,真是感人至深,令后人敬佩。 据许老日记所载,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九日上午,国界桥附近爱公庙老农张阿三带了一条石鲤鱼,鱼长市尺一尺二寸、高六寸、厚四分,重四斤,鱼头占全身的五分之二。石鱼两面均有栩栩如生的相同鱼形雕刻:背上有鳍,腹下两鳍,尾分翅,很短,尾、鳍条纹清晰;身刻鳞片,分布均匀;头部鳃、眼生动,上穿一孔。这是石鱼发现和出土时的情况,这些十分难得的文字资料记录了20世纪嘉兴文化古迹的第一手报道。 后来,石鱼在嘉兴吴越研究会成立大会上展出。与会人员还乘轮船又去了双桥和新塍视察出土的古玉器、陶器。石鱼曾寄存在嘉兴图书馆中供赏鉴与研究。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