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嘉兴东塔,又称东塔寺塔,是嘉兴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地标,其历史沿革、建筑技艺和宗教文化内涵丰富。最近的考古发现,更揭示了其作为北宋江南建筑技术巅峰的代表性意义。 东塔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二年(503),距今一千五百多年。东塔则建于隋仁寿元年(601),
|
嘉兴东塔,又称东塔寺塔,是嘉兴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地标,其历史沿革、建筑技艺和宗教文化内涵丰富。最近的考古发现,更揭示了其作为北宋江南建筑技术巅峰的代表性意义。 东塔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二年(503),距今一千五百多年。东塔则建于隋仁寿元年(601),是嘉兴“七塔八寺”中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塔最初位于东塔寺内,是寺庙的重要组成部分。 隋炀帝大业戊寅年(618)兵燹时,东塔被毁,唐高祖武德甲申年(624)重建,唐代宗广德年间,朱自勉将寺庙命名为报国禅院。唐末毁于黄巢起义,北宋元丰二年(1079),寺与塔得以重建,赐名泗州大圣禅院,后寺名又几番更迭。南宋淳熙戊申年(1188)重建时,塔因岁久倾圮,仅存二级。南宋德祐丙子年(1276),元兵攻陷临安,东塔“厄子元兵”,此后寺与塔又历经磨难,南宋、明代多次重修,但塔基始终沿用北宋原构。 东塔在宋、元、明、清各代均有修缮记录。明代曾进行大规模重建,清代也有维护。东塔为砖木结构的楼阁式塔,原高约七层(具体层数因年代久远有争议),塔身呈八角形,具有典型的江南古塔风格。塔身曾有精美的砖雕和佛教题材的装饰,如佛像、莲花纹等,部分残存构件现藏于嘉兴博物馆。 1968年,因建设需求,东塔被拆除并清理地宫,出土文物二十八件(组),藏于嘉兴博物馆。2023年9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开始正式考古发掘东塔寺遗址,揭露了塔基完整结构及寺院轴线(山门-天王殿-东塔-大殿),出土北宋钱币、朱书塔砖、瓦兽构件等。发现宋、明、清三叠层水池(清白二池)及大量骨灰盆,印证文献记载。 东塔塔基为北宋时修建,平面呈正方形,营造时先挖约九百平方米的深坑,坑底打下密集三米深柏木桩,坑内换土逐层夯筑,并搭建木构框架上铺“井”字形地梁,底层桩基中心有四层“井”字形木板套箱,外侧铺枕木和木炭后交叉平铺木板地梁,塔基由内而外设三层木框套箱,中心层地梁上使用五十二口直径一点二米的大陶缸形成“亞”形空间,缸内填夯土、木炭、铁屑,外裹竹篾加固,注入糯米灰浆,有效解决软土沉降问题。缸基外侧还有两圈四层竖立木板搭建的套箱,套箱外侧有多层桩梁加固结构,上方也有交叉平铺的木板地梁痕迹,结构复杂考究,形成纵向受力体系,横向则以多层木板抵住土壤侧压力,坑底打入塔基结构,这是国内首次完整揭露的最复杂的塔基遗址,体现了北宋时期对水乡软土环境的卓越适应能力,这一塔基建筑技艺堪称当时的“黑科技”,代表了北宋时期江南建筑基础作法的最高水平。 东塔寺遗址坐北朝南,有一水环绕,中轴线上从南到北依次为指南桥、山门、天王殿、东塔、普光明殿、华严堂、华严经阁等,“前塔后殿”的格局保存完好,是中国早期寺院的典型格局。民间传说东塔下有“镇水”作用,古人建塔以保嘉兴免受水患。 东塔寺是华严宗五山讲寺之一,宋宁宗曾召讲华严经并手书华严经阁名,彰显其宗教地位。东塔寺是嘉兴历史上重要的佛教活动中心,塔作为佛寺的象征,曾吸引众多僧侣和信徒朝拜。塔基北侧的“青白二池”中,下层宋代砖砌圆池内有大量骨灰盆,是太湖流域历史上盛行的佛教烬骨水瘗(骨灰沉水)丧葬方式典型遗存,反映佛教对社会丧葬习俗的影响,体现了东塔寺的宗教功能和影响力。 相传东塔寺址原为西汉朱买臣故宅,寺后有朱买臣墓。宋孝宗赵昚年少时曾登东塔寺内景阳钟楼,不慎失足坠地却屹然不动,钟楼后被赐名“景龙楼”。民国时期,被誉为“韩国国父”的韩国独立运动领导人金九避难嘉兴最初的落脚地即在东塔寺。 明清时期东塔与真如塔并称重阳登高胜地,百姓重阳登塔祈福,成为民俗景观。登东塔观日出为文人雅事,清代嘉兴知府许瑶光登塔观日,作有《东塔朝暾》七绝诗,赞其“吴越山河都入照”,“东塔朝暾”也因此成为“嘉禾八景”之一,东塔迎春、登塔观日等都成为美好的城市记忆。 东塔的千年兴废史见证了城市的变迁,也承载嘉兴城市记忆。清末至民国时期因战乱和自然侵蚀严重损毁,至20世纪中叶,东塔仅存残基。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顺利推进,当地政府已经启动文化遗址保护计划,拟建东塔遗址公园,结合覆土保护、数字化复原(如塔基3D展示)与景观重建,恢复“东塔朝暾”意象,融入工业遗产(原民丰造纸厂)形成文化综合体。 东塔以其北宋塔基技艺代表古代建筑对自然环境的智慧征服,其“前塔后殿”格局与佛教社会功能则映射出佛教中国化的深层脉络。未来遗址公园的建成,将使“东塔朝暾”成为可感可触的文化地标,重圆嘉兴市民一个“东塔梦”。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