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朱希祖孙女朱元春接受记者采访。(摄影 许金艳) 【对话】 朱元春:祖父与父亲的命运是20世纪知识分子的命运 记者:整理朱希祖文集遇到哪些困难? 朱元春:这套文集能够出版十分不容易。祖父在北大之前的资料太少,
![]() 朱希祖孙女朱元春接受记者采访。(摄影 许金艳) 【对话】 朱元春:祖父与父亲的命运是20世纪知识分子的命运 记者:整理朱希祖文集遇到哪些困难? 朱元春:这套文集能够出版十分不容易。祖父在北大之前的资料太少,丢的东西太多,日记只留了十一二年,特别在北京二十年的日记,只剩下几个月,我们常要在别人的回忆、日记、年谱、书信,当时的报纸、北大校史、清华校史、辅仁校史中去找,点点滴滴的,南北奔走。国图存有父亲捐赠的祖父手稿,36个大纸口袋,2003年为搜集资料,我花了整整十天抄写记录。好在现在网络发达了,收集资料便利许多。现在文集中的目录,是在我姑父、父亲以及朱季海整理的基础上,包括我们新发现的一两百篇。再者,解放后,学界对朱氏父子重视不够,最近几年对祖父的研究才多起来。我和妹妹都不是文史专业,祖父的文章动不动就是《史记》、《后汉书》,时代名、地名、人名、书名我们都不清楚,还有繁体字、异体字,断句,这对我们来说都是难点。 记者:在整理过程中,您从中获得了什么感悟? 朱元春:我们都是这个时代的亲历者,祖父与父亲的命运是20世纪知识分子的命运,他们的遭遇和苦难,也是这个国家的遭遇和国难。我的精神家园就是整理他们的手稿,这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任务。就像《诗经·小雅·小宛》说:“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不要辜负生你养你的父母。我希望把他们的文字整理出来,为社会做贡献。这是我的愿望。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