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印象】 追求完美, 对工作很严格 解放后在电影剧本创作所工作,后来做了史东山女婿的王云人(长女史大同的丈夫,退休前是中国电影基金会的秘书长)向我们回忆:我们住一个大院,他年轻时候很帅,一表人才,穿着西
【印象】 “追求完美, 对工作很严格” 解放后在电影剧本创作所工作,后来做了史东山女婿的王云人(长女史大同的丈夫,退休前是中国电影基金会的秘书长)向我们回忆:“我们住一个大院,他年轻时候很帅,一表人才,穿着西装,领带,皮鞋擦得很亮,院里的人都很尊敬他,大家都叫他东老。电影圈里,大家都知道东老。” 从海宁硖石走出去的东老,是凭借自学成才的大导演。 17岁那年,当中学算术老师的父亲病逝,作为长子,为了养家的重担,他辗转北平、天津、张家口做报务员。可是小职员生活里很苦闷。仆仆风尘中,这位青年来到了上海。 二十岁出头,他被介绍去电影《古井重波记》担任一个角色,这是他走入电影界的开始。 除了参演,他还搞美工,灯光,剪接,洗印工作。 人这一生,半为社会,半为自己——这是他20岁时贴在床边的座右铭。 23岁,编导电影《杨花恨》。这是他做电影编导的第一部作品。这个大动乱中的江南才子展露他的编导才能。当时也在上海的作家周瘦娟在报上写文章说“史东山是电影界的妙才”。 年轻时代的史东山在当时的上海名噪一时。在拍了《杨花恨》第二年,他转入联华前身的大中华百合公司,导演了《同居之爱》、《儿孙福》,《儿孙福》成为早期中国电影的代表作之一。 ![]() 1946年,史东山在上海联华影业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刚刚接触电影,还处在无声片的时候。电影屏幕上很多是鸳鸯蝴蝶派作品,武侠神鬼片。 而史东山的电影从表现小市民的身边小事、关注女性的处境和爱情,到关注时代的最强音,他的世界观也是一天天扩展开来。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