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王 20多年前,还在湖北老家读高中的津渡,开始翻看着李金发、席慕容的诗集,并模仿着写出了一首首稚嫩的诗歌。 第一首诗的产生类似于涂鸦,毫无疑问我对它倾注了满腔纯真的情感。可惜的是这首诗,它远不如初恋对
国王 20多年前,还在湖北老家读高中的津渡,开始翻看着李金发、席慕容的诗集,并模仿着写出了一首首稚嫩的诗歌。 “第一首诗的产生类似于涂鸦,毫无疑问我对它倾注了满腔纯真的情感。可惜的是这首诗,它远不如初恋对象那样印象深刻。”在津渡的印象中,他第一首正式发表的诗歌是1996年刊登在《长沙晚报》上的《过了周庄》,那是他定居嘉兴第二年。 津渡出生在天门县一个普通的乡村,那里依抵汉江,河汊众多。童年寄居在外祖父家,自小就跟随外祖父在江河里行船打鱼,养成了他性格中最深沉的部分。家境贫寒,但这并不能阻止他对诗歌的喜爱。初中开始,他就沉迷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浸润中,间或零星地阅读所能找到的新诗。这培养了他良好的古文功底和文字修养,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培养了他的心性与情趣。 1995年参加工作后的津渡,首次接触互联网。他发现,网络这个平台真是太好了,是诗人表达的自由舞台。那段时间,他写了很多诗,发表在搜狐BBS等知名论坛上,并且结交了一大批同样刚接触网络的青年诗人。 2005年之前,津渡每年都要写200多首诗,不管有没有意义,他都要写,都有表达的渴望。“那时没有方向,多是练笔之作。”所以从那之后,他开始边写边删,“去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公开的诗作只有163首,但我相信他写的远远不止;陶渊明17年之间只写了9首诗吗?也肯定不止。诗人都有这样一个过程。” 在他看来,2005至2008年是自己诗歌创作的一个高峰期,数量虽然不多,却找准了自己的方向。“我至今读了古今中外3000余位诗人的六七万首诗,孟浩然、李白、谢灵运、陶渊明、曹植,先贤的诗我一读再读,一直在坚持,古典诗歌是我们的根,读那些伟大的作品,内在的精神会暗暗浸入你的骨子。” 津渡说:“一个人的所有诗歌,都是一首诗。”形式无论怎么变,骨子里面的东西是永远不会变的。比如他也写儿童诗,《麻雀》、《木偶》、《你好,兔八哥》、《魔术师的纸条大家一起拉》、《来自葡萄牙的谎言只讲给孩子们听》、《晚归》、《另一只袜子哪里去了?》等让人读之生趣,余味缠绵。有人诧异他以如此轻灵的语言传达一个男子对女儿的满腔情感,让人看到他内心的温柔敦厚。其实,这都源自他对自然与美好的向往。 采访临近尾声,津渡不时看着手表。时间对于他来说太不够用了:经常出差,要接送女儿上学放学,要做晚饭,还要抽时间创作。“其实诗人也是普通人,大家过着一样的生活。只是我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认识世界,一切都阻止不了我的想象。”说这句话的津渡有一种王者气概,在他的诗歌国度里,他就是国王。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