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
热门嘉禾名士文章推荐

广告赞助商

主页 > 嘉禾名士 > INTRODUCE

孔另境后人,走不一样的路(4)

2013-04-16 09:58 作者:朱梁峰 袁培德 来源:www.jiaxing.cc 浏览: 我要评论 (条) 字号:

摘要:【影响】做自己喜欢的事 孔另境有七个子女,但只有孔海珠和孔明珠继承了他的文学细胞。 孔海珠继承了父亲研究现代文学的学术一面,而孔明珠则继承了散文和美食一脉。大儿子孔建英是一位化学工程师,二儿子孔伟成和



  【影响】做自己喜欢的事

  孔另境有七个子女,但只有孔海珠和孔明珠继承了他的文学细胞。

  孔海珠继承了父亲研究现代文学的学术一面,而孔明珠则继承了散文和美食一脉。大儿子孔建英是一位化学工程师,二儿子孔伟成和小儿子孔卫平都游学日本,回国后从事建筑业,二女儿孔胜芳退休时是西安纺织厂的副厂长,三女儿孔乃茜是注册会计师。

  孔海珠是中国茅盾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华文学史料会会员,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乌镇孔另境纪念馆名誉馆长。在她家中,书从客厅一直蔓延到书房。孔另境著述甚丰,编的书就更多了。这些书,无论民国年间的初版本,还是后来的再印本,大多数都能在孔海珠的书房中找到。孔另境受左翼文艺思潮影响至深,孔海珠也研究左翼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左翼作家著作,成排地摆在书架上。孔另境曾经编有一部珍贵相册,记录鲁迅葬仪全过程,孔海珠小时候常常翻看:“那个时候是当连环画看的,父亲一一指给我看,这个是胡风,那个是巴金……”一年前孔夫子旧书网有人拍卖一批与孔另境有关的材料,孔海珠不会网购,但听说之后,专门托人花了几千元买回来。她退休后反比以前忙碌,相当部分时间,用在了整理父亲作品上。

  相对来说,孔明珠有更多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美食与美文,出版的十多本著作包括小说、散文、美食、宠物、心里咨询等多个方面,还在《新民晚报》、《广州日报》等开设美食专栏,“孔娘子厨房”在美食界已有不小的知名度。“我完全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在做事,这也与父亲从小对我的影响分不开。”

  1990年,孔明珠随丈夫东渡日本陪读。留学的费用很高,孔明珠与很多留学生一样,在最底层的一家小饭馆打工。洗着面前小山一样的碟子,她的心中却有些不服气:“我和你们是不一样的,我一定要走不一样的道路。”也是从那时开始,她萌生了写东西的想法。去日本之前,孔明珠在出版社工作过10年,这段时间读了很多书,留学生涯,正好给了她积累素材的机会。丈夫也鼓励她:“走出国门看看世界,才能发现反差那么大,你要记录下来。”

  几年后,孔明珠与丈夫回国,原单位已经进不去了,上海市作协副主席赵丽宏就鼓励她写写小文章。此后,她的作品陆续发表在《新民晚报》、《文汇报》等报纸上。不久之后,她的第一部小说《东洋金银梦》也出版了,还被翻译成日文,被日本称为“研究中国留学生的绝好素材”。从此,孔明珠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用文字讲故事,这是小时候父亲一直教我们的。虽然解放后父亲几乎不再创作,但他对我们的要求很高,不让我去弄堂里和其他小孩玩,要我阅读。家中虽然历经多次抄家,不过父亲还是偷偷藏起一些书,后来也找出来给我看,其中有普希金的作品,也有《十日谈》等。这应该是我最早的文学启蒙。”

  如今,姐妹两人与乌镇仍有密切的联系。2005年,孔明珠接到来自乌镇的潘向阳的一封信,他问孔明珠,有没有想在乌镇为父亲建纪念馆的想法。这个提议正中孔明珠的下怀,由于她不太熟悉现代文学史料,大姐孔海珠正是这方面的专家,便介绍大姐与潘向阳联系。经过海珠的努力,孔另境纪念馆最终于2007年开馆。“父亲是一个乡土情结很重的人。”孔海珠至今记得,上世纪50年代清明节孔另境带着全家到乌镇扫墓的情景,“还有一个跟乌镇和上海方言有关的故事,他对我们说了无数遍,我们已经不想再听了,但他总是一次又一次地提起。直到后来我们才明白,当他讲起这个故事的时候,是乡愁又上来了。”

  孔明珠每三个月会来乌镇一趟,为当地的餐饮业者辅导美食。

桐乡乌镇孔另境纪念馆(资料图片)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特别说明

◎ 广告赞助

◎最新评论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
      表  情:
      评论内容:
      * 请注意用语文明且合法,谢谢合作 审核后才会显示! Ctrl+回车 可以直接发表

      ◎ 阅读说明READ EXPLANATION

      ☉出处:嘉兴故事         网址:http://www.jiaxing.cc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均由各报章媒体精心收集而来,本站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想转载此处文章请注明原作者和本站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