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篆刻为熊掌 一手尚武,一手崇文。 金仁霖对金石的爱好,远比打拳久远。12岁那年,他在嘉兴西南湖小学读五年级,语文老师是西泠印社早期社员陈澹如。正是在陈澹如的影响下,金仁霖开始治印,没想一发而不可收。 到上
篆刻为熊掌 一手尚武,一手崇文。 金仁霖对金石的爱好,远比打拳久远。12岁那年,他在嘉兴西南湖小学读五年级,语文老师是西泠印社早期社员陈澹如。正是在陈澹如的影响下,金仁霖开始治印,没想一发而不可收。 到上海后,金仁霖又师从邓散木,并与方节庵、方去疾、方介堪、钱君匋等人交往密切,获益良多,熟稔沪浙印坛掌故。当时因时局不稳,人心未定,大量的名家印作遗落街头,在上海五马路古玩市场,街头小摊上也经常能觅精品,所以金仁霖就留意搜寻,遇到好的印章,不计价格,尽力收纳。几十年下来,收得各种印章近五百枚。金先生将这些印章每一枚都用宣纸包起来,并在纸上写好作者,其中名家颇多。有西泠八家中奚冈、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的印章;有皖派宗师吴熙载、徐三庚的印章;也有晚清大家杨澥、孙均、陈介祺、胡钁的印章;更有近代名家陈澹如、朱其石、邓散木等众多印人的印章,让人叹为观止。 不过也有令他至今深感遗憾的往事:“上海刚解放时,我在上海公私合营的旧货商店,看见十方上海荣家流出的田黄印石,上有钮雕,出自康熙名家杨玉璇之手。商店开价仅仅七十大洋,而我身上只有四十大洋。想到第二天就要发工资了,到时再来买。哪知等我再次来时,已被荣家自己购回。” 金仁霖在那段时间,还做了大量的考据工作。比如有关赵次闲“画眉深浅入时无”一方章的问题,1948年,他与邓散木、吴藕汀等人就曾多次书信往返讨论。 金仁霖与吴藕汀在金石学上的密切交流,还给后世留下了“两借印章”的佳话。 吴藕汀第一次将印章借与金仁霖是1943年。早在嘉兴一中读高中时,金仁霖就将每月六块大洋的零花钱全部用来收集印章。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花销,六块大洋是有些穷苦人家两三个月的生活费。但花在自己喜欢的地方,他不觉得心痛。 16岁那年的暑假,他与同道中人徐熊飞、钱同春三人一起,决定拓编一本嘉兴名人的印谱,书名定为《百家印选》。既然要选百家之印,靠三人手头的印章远远不够,这时金仁霖就想到了借。年长金仁霖14岁的吴藕汀,依靠家学渊源和财力,已经在金石收藏界有了不小的名气。而两人因为爱好,彼此也有交流。吴藕汀得知他的来意,很慷慨地将自己收藏的嘉兴名人印章全部出借,促成了印谱的拓编。后来吴藕汀的藏印全部散失,因此这部印谱目前已经成为研究嘉兴地方历史文化的珍贵文物。因当时财力所限,《百家印选》一共只印了20本,至今金仁霖自己手中也只有一本,他极为珍视,不轻易示人。这本印谱用楠木做框,书名是王蘧常于1987年所写。金仁霖回忆说:“我与王老相识已久,我还给他刻过两方印。” 第二次是在1948年。年轻时的吴藕汀藏印甚丰,《百家印选》中的80%以上印章为他所藏。在他的藏品中,有四方吴昌硕印章,是抗日战争前期通过杭州人吴朴购得,也是心爱之物。这四方印章中,尤以《出入大吉》最为珍贵,边款为“此印仿汉,余以为最得意之作,郎翁以为然否。古桃吴俊并记”,在中国印学史上有相当的地位。 ![]() 《百家印选》由王蘧常题写书名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