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1月初,尤裕森拿到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万历嘉兴府志》,这本近600页、60余万字的旧志是他耗时两年半点校而成。这是他继2010年12月出版的《至元嘉禾志》之后,点校的第二本嘉兴旧志,也是嘉兴市地方志办公室计划点校的元明清三部旧志的第二部。 本
今年1月初,尤裕森拿到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万历嘉兴府志》,这本近600页、60余万字的旧志是他耗时两年半点校而成。这是他继2010年12月出版的《至元嘉禾志》之后,点校的第二本嘉兴旧志,也是嘉兴市地方志办公室计划点校的元明清三部旧志的第二部。 本报曾在2004年刊载的《他要为嘉兴历史文化竖块碑》和2006年刊载的《一个人和295座古桥》中,分别报道了尤裕森整理碑刻、查访古桥的经历。从碑刻到古桥,再到旧志点校,尤裕森经历了怎样的艰辛?微薄的报酬背后,是什么支撑着他日复一日地埋首于故纸堆?这么多年来,他又为嘉兴历史文化留下了什么? ![]() 整日在故纸堆爬梳的尤裕森能用电脑熟练打字 沈秀红摄于2014年元月 [对话] 记者:你的地方文史研究先是从碑刻到古桥,后来为什么又跨度到地方府志? 尤裕森:2006年我从嘉化集团提前内退后,6月1日进了嘉兴市地方志办公室做《嘉兴年鉴》的编辑,同时参与《至元嘉禾志》的点校。此时,嘉兴地方志办公室正计划元明清各点一部地方府志。此前,《至元嘉禾志》已由朱家祎作了初点,年底我正式接手。这本书的点校一直断断续续,直到2010年12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11年6月,又开始这本《万历嘉禾府志》的点校。 记者:在《至元嘉禾志》之前,你从未做过旧志点校,这和你之前的研究有何不同?旧志点校有何难点? 尤裕森:难度我肯定知道,但基本上有把握,没有把握的事我也不会做。点校《至元嘉禾志》是初次尝试,而且文字艰深,不同版本记载不尽相同,更有作者笔误和刊印差错,给校勘工作带来不少困难。而《万历嘉兴府志》采用的底本是台影本,但刻本原来就有毛病,模糊、缺漏、重页等。另外,《万历嘉兴府志》首创了《官师》和《名宦》并存的作法,但多处与后出的嘉兴府志、县志有较大误差。 点校旧志和我以前的研究有相通之处,都和古文有关,都需要古汉语功底。不同的是,古桥和碑刻更多的是体力劳动,尤其是古桥的普查,要大量地跑。我记得有一次,下大雨,两分钟,天就黑得像晚上,我把包套上了两层塑料袋,骑车回到王江泾镇上。一路上,看不到一个人一辆车,笔记没事,我却非常狼狈。查桥期间,我还被狗咬了两次。 而点校旧志则要掌握大量资料,《万历嘉禾府志》光是地方志我就查过上百种,比如《官师》和《名宦》,就参阅了各地地方志,互相印证,一部分在网上找,一部分去图书馆,也参考了朋友周咬脐的《宋嘉禾郡守表》。 |
- 上一篇:世间人瑞 气候先河--记杰出气候学家张宝堃
- 下一篇:晚年唯好静袁谷人的八十生活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