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国十六年(1927),王店镇上发生了一件大事:在与朱彝尊故居曝书亭一墙之隔的地方,建起了一座大有第三蚕种制造场(简称大有三场,后又称王店蚕种场),这可是当时小镇上的突破性创举。创办该蚕种场的就是爱国实业家陈大炬,当年他只有二十四岁。 陈大炬
民国十六年(1927),王店镇上发生了一件大事:在与朱彝尊故居曝书亭一墙之隔的地方,建起了一座大有第三蚕种制造场(简称“大有三场”,后又称“王店蚕种场”),这可是当时小镇上的突破性创举。创办该蚕种场的就是爱国实业家陈大炬,当年他只有二十四岁。![]() 陈大炬 陈大炬(1903~1959)又名炯如,浙江奉化裘村镇马头村人,毕业于浙江省省立甲种蚕业学校(通称“西湖蚕校”)。风华正茂的他,深受孙中山“实业救国”的影响,没有凭借其胞兄、时任国民党二十六军军长陈焯的权势谋求仕途,而选择了学以致用、兴办实业,发展蚕桑事业的人生之路。 蚕桑生产历来是王店镇的传统产业,很早就形成了桑苗培育、蚕种生产、蚕茧生产、加工出口等一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有人算了一笔账:种桑一亩,可饲蚕十筐,冬天枯桑叶收120至200斤,可够一头湖羊过冬的饲料,十筐蚕的蚕沙可供一头湖羊一年的精饲料,而一头湖羊的粪肥年产约20至25担,正好供一亩桑田的肥料,如此循环形成了良好的生态平衡,所以王店一带的农民对种桑养蚕十分重视。民国九年(1920)前后,由于战争、灾荒,再加上饲养的蚕种不佳等原因,使得茧价暴跌,蚕桑生产每况愈下,蚕农的收入年年减少。 蚕区密集,交通方便,人均占有土地相对较多,便于购买土地发展自备桑园等优势,成了陈大炬将“大有三场”选址王店的首选。 办场伊始,“大有三场”有资本1.1万元,桑园190亩,蚕室11间,忙时租用66间,有职工60人,季节性工人113人。陈大炬在大有蚕种总场邵申培经理的支持下,分春秋二季生产改良蚕种,并注册了“虎牌”商标。因产品优于本地土种,所以深受蚕农的欢迎。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