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光二十三年(1843),严辰去云南省亲,途经贵州,住族兄严燮斌处,适逢帝母寿,朝廷加开恩科,遂寄籍贵州,参加乡试,中了举人。十六年后,即咸丰九年(1859),又参加殿试,得中进士,入翰林院,授庶吉士。 三年
道光二十三年(1843),严辰去云南省亲,途经贵州,住族兄严燮斌处,适逢“帝母寿”,朝廷加开“恩科”,遂寄籍贵州,参加乡试,中了举人。十六年后,即咸丰九年(1859),又参加殿试,得中进士,入翰林院,授庶吉士。 三年后,“庶吉士”期满进行“散馆”考试。严辰文章出众,阅卷者初定为一等第一名,按例应授翰林院编修,但因其文章《政在顺民心赋》中有“女中尧舜”一语,被慈禧太后最后审定时看见,误以为是“近谀之言”,降至第十名。官职也改授刑部主事,官阶仅为正六品。严辰遭此打击,萌生退意,于同治三年(1864)辞官归里,那年他四十二岁。 此时正值江南平定“洪杨”太平军之后,民生凋敝,百废待举。严辰归里后,凡地方兴革之事无役不与,主要业绩有: 一、同治三年(1864)春出现粮荒,他赴上海募集粮食运至乌镇,以赈贫民;次年岁丰,首捐创办“积谷仓”,钱谷并储,以备不虞。光绪八年(1882)、十五年(1889)两次大灾,百姓赖此度荒。 二、修筑被战争毁坏的桥梁,以利交通。 三、湘军被就地安置务农后,与原住民发生“客土之争”,他凭借声望,协调平息。 四、同治四年(1865),与孝廉萧仪斌合力创办立志书院,四年而馆舍成,担任山长并亲自讲学,后又于书院前建筑文昌阁,以倡导文运。 五、光绪元年(1875),针对地方官吏征收糟粮时借验货名义任意抽取样米,验后不还、克扣私分的弊端,提请御史奏准革除,并立碑永禁。 六、发起重修先儒张杨园(履祥)先生墓,并在立志书院后建祠作为祭祀之所。 严辰毕生仰慕本乡先贤张杨园先生,当年修筑杨园墓时,他曾自择生圹(墓穴)于杨园墓后东侧,并有言:“他日九京侍坐,死而闻道未嫌迟。”(“九京”即九原,春秋时晋国卿大夫的墓地,后泛指墓)其仰慕先贤之意溢于言表。 光绪十九年(1893),严辰因病赴皖就医,去世于安庆,终年七十二岁。归葬于炉头(今龙翔街道)西溪桥的张杨园墓东侧,相距仅百步。民国九年(1920),邑人刘既澍呈请政府,严辰入祀杨园祠。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