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太虚是一位有世界影响力的宗教领袖。组建和指导多个宗教团体,联谊各界信徒,先后担任世界佛教联合会首任会长、世界佛学苑苑长、中国佛学会主席、国民精神总动员会设计委员、国际反侵略大会中国分会名誉主席、东方
太虚是一位有世界影响力的宗教领袖。组建和指导多个宗教团体,联谊各界信徒,先后担任世界佛教联合会首任会长、世界佛学苑苑长、中国佛学会主席、国民精神总动员会设计委员、国际反侵略大会中国分会名誉主席、东方文化协会名誉理事、印度阿育王纪念大会主席、中国宗教徒联谊会佛界常委、中国佛教整理委员会主任等职;创办和主编《佛教月刊》、《海潮音》、《觉群周报》、《觉社丛刊》、《佛教日报》等多种报刊,引领时代思潮;住持雪窦寺、南普陀寺、崇仁寺、净慈寺、密印寺等多所寺庙禅院,管理僧人群体。尤其是,联络世界各国宗教人士,号召全世界宗教徒携手普度众生,利益社会,创造和平。 太虚是一位极具爱国主义精神的抗日斗士。从1928年日军制造“济南惨案”到1945年日本战败,他全程参与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救国运动,或撰文,或演说,或组织各类抗日队伍,或募资捐款支前,或设立避难所收容难民,或组团出访揭露日寇暴行和呼吁世界和平。为此,冯玉祥将军为大师题词“抗日救国”,国民政府授予其抗战胜利勋章并颁布褒扬太虚令。 太虚是一位盛产诗词的闻名诗僧。诗词入编《太虚大师全书》千余首。以其在国内外的见闻和禅友来往感悟为主要内容,大多为即兴而来,充满禅机,气定神闲,宁静致远,紧跟时代。不少禅诗近似白话,通俗易懂。他与弘一法师合作一首禅、词、曲合一的《三宝歌》,曾风靡一时。 太虚是一位艺术修养颇深的书僧。其书法并没有刻意临摹某位书法大家,全凭潜心读经书,抄经书,加之目识心记,笔不停挥,心手相随所至。主要特点为行草见长,秀劲雅逸,灵动俊朗,宁静潇洒。有人评述大师书法“率意而作,本不求工,而萧傲简远,如高人雅士”。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出家人四海云游,无所谓家乡观念,且已是具有全球视野的佛教领袖,但他仍难忘乡梓,情系原籍。诸例为证:1927年回沪途中,停留长安,打听生于桐乡洲泉的同母异父的三位胞弟妹。1928年回到祖籍地崇德过年,造访福严寺,写下《崇德访古华禅兄咏福严寺四景》。1928年“呈内政部整理宗教文”落款具名时,仍署本人“籍浙江崇德”。生前多次到访嘉兴,写下与嘉兴有关的诗词有16首。1935年前往嘉兴楞严寺演讲法经《楞严大意》。1943年前后,在陪都重庆与漫画大师丰子恺多次相见,称丰子恺为自己的“小老乡”,甚至用崇德方言与丰氏交谈甚欢,丰子恺为此深情撰《忆太虚大师》。 那么,长期以来,家乡人为什么会“忘却”大师?笔者揣摩,大致四因:一是政治因素:大师曾为蒋介石宗教顾问,是蒋的座上宾,长期与民国政府、国民党高层过往甚密。二是社会因素:中国社会往往将佛教混同于封建迷信,新中国一段时期,佛教被归为扫四旧范畴。三是文化因素:大师主要成就集于佛理佛义,普通民众乃至文化人士一般也难以领会、研究和传播。四是个人因素:大师1947年中风而逝,仅59虚岁;16岁为僧,未婚无子嗣;个性激昂,不属那种只顾吃斋念经、静坐寺院之传统僧侣,为佛教改革、爱国抗日、爱教护寺而常年奔走,与社会各界打交道,生前被佛界不少同行误为“政治和尚”、“出风头和尚”、“假和尚”;思想鲜明,大师的诸多佛教改革主张,被传统佛界视作异端。 但愿在弘扬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名市的今日桐乡,大师英名能绽放光辉!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