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名鹊起 真正让朱菊初出名的,是两次冒险的施治。 陈某某,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不幸患上了一个疖子。这疖子长在后脖子上,刚开始时只是有些红肿,他不当一回事,结果红肿严重而发烂,他才急了起来,东寻医生西治
声名鹊起 真正让朱菊初出名的,是两次冒险的施治。 陈某某,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不幸患上了一个疖子。这疖子长在后脖子上,刚开始时只是有些红肿,他不当一回事,结果红肿严重而发烂,他才急了起来,东寻医生西治疗,这疖子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越长越大,半个头颈也烂了。他打听到高桥秀水浜沈时章治疗疖子蛮灵光,于是就寻了去。结果沈先生一看,说这是俗称的“落头疽”,治起来有难度。看了几趟,也只是控制住了继续蔓延的势头,却无法使原溃烂部位消除炎症,沈先生也束手无策,只好老实告诉他,这病我是治不了了,你另请高明吧。 农民垂头丧气地回了家,跟家人一说。家人急死了,说你不要“远来和尚好念经”,郎中先生一个一个已经看了好几个了,还不如叫路仲镇上的菊初先生去看一看,人家都说他的本事不错。这农民说,“桐乡沈先生是菊初先生的师傅,他也说看勿好,难道他的徒弟比他高明?我才不相信呢。”可这烂头疖不治疗是要死人的,在家人的一再劝说下,农民抱着“死马当作活马医”的消极态度,来到了卜家浜底的朱家大院。 菊初先生接待了这位农民。他仔细察看了患者溃疡处的情形,又详细询问了患者用过哪些药物。说实话,这“落头疽”,菊初先生也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次碰到,如何医治心中无底。他先将患者溃疡处的脓清理了一下,轻轻敷上自制的消炎拔毒膏药,又根据这几年自学的有关药学知识和所掌握的中草药知识,配制几贴内服中药,想通过内外结合的办法,来解决炎症问题。他关照患者注意忌口的事项,隔三天来看一次。在当时没有消炎针剂的情况下,菊初先生只能用中医疗法对患者进行施治。二十多天后,患者脸上露着笑容,跟菊初先生说,“先生,多亏你,我这疖子已经在好起来了,脓也勿出了,痛也不痛了。”菊初先生也很开心,给这位农民又检查了一下患处,看到疮口已经开始收口缩小,知道大功已经告成。他又配了几张膏药给这位农民,告诉他过一天换一次膏药就可以了,不用再来了。“谢谢菊初先生,谢谢菊初先生。”那农民打躬作揖一脸激动。 时隔不久,菊初先生家里又来了一位患者,也是个农民,他腰里长了个瘤。他说这瘤已生了三四个月了,看过几位医生,一点用处也没有。也曾去过桐乡沈时章先生处,还是不见好转。听说菊初先生不久前医好了一个生烂头疖的,心想这次有希望了,所以到这儿求先生治一治。 患者正值壮年,可由于腰里那痈作怪,又是化脓又是痛,他直不起腰,人向前倾,不要说从事体力劳动了,连睡觉都成问题。看着患者满脸痛苦的样子,菊初先生决定收治这位农民。确切地说,这位农民长的是腰痈,当时湖州、嘉兴的中医外科都尚未医好过这种病,其治疗难度可想而知。按现在的诊断,它的名称叫软组织蜂窝炎,其症状像个蜜蜂窝,溃疡严重时,一个一个蜂窝样的小洞会布满腰部,如不加以控制将危及生命。所以当时的外科医生只要一谈起腰痈,都是一脸无奈,因为无特效药可以治疗。 有过上次治疗“落头疽”的经验,菊初先生这一次还是依照上次治疗“落头疽”的思路,双管齐下进行施手。考虑到患者的发炎溃烂面积较大,菊初先生要求患者三天来看一次。每一次换药,菊初先生都要给患者清除疮口,将脓挤出,贴上新配制的膏药。半个月过去,一个月过去,奇迹出现了,患者腰部溃疡化脓停止,溃烂边缘处看得出在长新肉了,患者的疼痛感大为减弱。又过了一个月,患者腰部溃疡消失,整个疮面全部结痂,只是还有些痒而已。患者不仅可以平卧于床,而且还能下地干活,精神面貌大变,逢人就说菊初先生如何如何神奇,医好了他的腰痈。 这位农民为了感谢菊初先生,在农历十二月廿六这天,特地挑了一担年糕上菊初先生家,无论如何要菊初先生收下这担百十来斤的年糕。菊初先生拗不过这位农民的犟劲,只好收下了年糕,但回给这位农民的是一大包南北干货。菊初先生对这位农民说,“你田里劳动所得,十分不易,年糕我收下了。这些南北干货过年时可以派派用场,你也收下吧。”该农民感激涕零,称菊初先生是活菩萨。 从此以后,朱菊初的名声大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连其师沈时章也佩服起这个爱徒来,遇有疑难外科病人,也时常请徒弟前往帮助施治。 络绎不绝的求医者,使菊初先生应接不暇。在与无数求医者的接触中,他发现有许多病人是从宁绍地区来的,一路上舟楫往来,颇费时日颇费周折。为解决这些远道而来求医者的实际困难,菊初先生腾出了三间厢房,请来当地泥水匠,搭起了十多付简易灶头,购置灶具,免费供应柴火,让求医者烧饭做菜。据附近一些年长的村民所述,最多的时候,远道而来求医的小划子船停满了整条卜家浜,十多付灶头都不够用,可见当时朱菊初接待患者的盛况。 ![]() 朱菊初先生家池塘 |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