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熊(1803~1886),字寿甫,号子祥,又号鸳湖外史,郭容光《艺林悼友录》记载家世吴江,入籍秀水。居毛家坊,曰至德堂。堂右小室,以庭有银藤花一本,因名银藤花馆。工画,喜填词,谙音律。太平天国战乱后,迁居
张熊(1803~1886),字寿甫,号子祥,又号鸳湖外史,郭容光《艺林悼友录》记载“家世吴江,入籍秀水。居毛家坊,曰至德堂。堂右小室,以庭有银藤花一本,因名银藤花馆”。工画,喜填词,谙音律。太平天国战乱后,迁居上海,以卖画为生,是最早寓居上海的画家之一。以花鸟画扬名海上,其画改变了传统文人画的画风,雅俗共赏,是海上画派的先驱人物。“海派”是相对于北京的“京派”而言,是在中国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初的社会历史变迁中产生的。 张熊少年学习绘画,转益多师,随着环境的变化,因势利导,终于形成自己的风格。方国权在《自有清香先宇内——海派先驱张熊的绘画及影响》一文中对张熊的绘画渊源和师承早有研究和梳理,他说,张熊的绘画渊源大多出之“吴门画派”,少年从湖州石渠(西谷)、苏州夏之鼎(茝谷)学画,得花鸟写生之法;后取法前人周之冕(服卿)、王武(忘庵),得纵逸古媚之趣;晚年吸取陈淳(道复)的泼墨法和恽寿平(南田)的没骨法。 张熊对绘画不断学习和探索,兼取诸家之长,自成一家风格。方国权称张熊“于画无不精善,举凡花卉、翎毛、草虫、山水、人物样样精到,尤擅大幅牡丹,以寻丈计者愈见力量。同时,他洒落清逸的书法和题诗,丰富了画的意趣和内涵,诗、书、画三艺并美,成为其绘画的重要特色。” 如果只是画得好,张熊无法成为海派的先驱,张熊的贡献在于思想上的突破,突破晚清正统绘画的局限,敢于由雅入俗,既追求绘画的艺术水准,又考虑市场的需求,使原来束之高阁的小众的文人画,走向商业化、世俗化、大众化,从而达到雅俗共赏的境界。 据马丽莎考证,张熊寓居上海的时间为1861年。那一年对于晚清政府来说可谓内忧外患,对外,第二次鸦片战争刚刚惨败,英法联军打到北京,放火烧了圆明园,各种割地赔款;对内,太平天国运动尚未镇压下去,江浙一带战火连绵。 张熊因太平军打到嘉兴而避难上海。去上海之前,张熊以卖画为生,兼及古董生意。 他曾在自己五十岁生日时作诗《壬子春日自题五十岁独坐图小影》(《蘅垞楼诗钞》),描写自己的生活状态: 屈指生辰倏五旬,鬓毛霜点几痕新。称名后世应惭我,作嫁终朝只为人。生计仅余三十管,浇愁全赖一壶春。披图展玩心私喜,难得清闲自在身。半百年华去似梭,元龙豪气渐消磨。三椽结屋从心否,一木支家奈我何。诵到《蓼莪》增感慨,算来名利尽蹉跎。但求无事安然坐,一日还如两日过。 从这首诗中我们看到,张熊对自己的生活并不满意,终日为了生计奔波,给有钱人作画,替他人做嫁衣裳,难得清闲,却又家无积蓄。 |
- 上一篇:悬壶济世一方脉--朱菊初先生二三事
- 下一篇:集清官和词人于一身的王庭
谈谈您对该文章的看法